第286章 ,江淮大屠杀与兵戈下的江南(2/2)
要是没有罗汝才,按照大同社的规矩,像他这样的人土地会被分走,人只怕会被流放到哈密去种草。
而现在他家族被抓到监牢当中的人,被大同军重新释放出来,他家里根本没有財產,自然就不怕被大同军充公,他家的土地也被夺走了,他家族的经济地位比佃农都要差,他成了义军的一份子。如果天下真被大同社得到,他这样的身份说不定还是加分项。如此说来,罗汝才倒成了他的恩人。
牛金星认真地对罗汝才说:“將军大仇既然已得报,我等一切都要往前看,如何在大同军里扎稳脚跟,才是將军应该考虑的事情。”
罗汝才自信地说:“俺在大同军中还有不少朋友,混个一官半职不敢说,但求个富贵还是不成问题。”
而后他又嘆息道:“只可惜二位有臥龙凤雏之才,却跟了俺,没能让二位充分发挥才能。不过不要紧,俺和第四师旅长赵云飞也认识,我会向他举荐你们的。以你们的才干,在大同社一样可以混出个名堂。”
在侯恂的打击下,他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尤其是有了大同军的强烈对比,他也不得不承认,
自己的这点能力连和徐晨提鞋都不配,北方都快被大同军占完了,他也熄灭了自己的雄心壮,所以才投靠了大同社,大同社愿意接纳他,他就继续领兵打仗,不愿意接纳他,他这几年闯荡也算是积累了一点钱財,余生过个富家翁的生活还是可以做到的。
两人感激地说:“多谢將军。”此时,他们觉得罗汝才虽然有时蛮不讲理,但对自己人还算不错。
后续的流程和审判刘良佐他们一样,凤阳府几百名大大小小的明朝官员、上万被抓到的大族土绅和他们的狗腿子,一一被审判而后绞死。整个江北地区,官员加上大族士绅被大同社绞死了5000余人。而且,大同社还专门为此事编辑了《大同报》进行宣传,印好之后发放到江南地区,並警告江南地区的士绅,任何感屠杀百姓的事情都是犯罪,大同军打过江南,杀人者偿命,他们一切的罪行都会得到清算。
江南地区,上到勛贵豪族,下到普通的豪强地主,看到这些《大同报》个个胆战心惊。大同社就在长江北岸,大同社屠杀了5000多士绅大族,还以反人类罪来审判他们,不过是死了一些泥腿子居然要他们偿命,如此倒反天罡。
而且大同社不看你地位,不看你钱財,只抓住一点,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让泥腿子站在和他们一样的地位上。他们不光要杀人,还要诛心。尤其是南直隶总督侯恂、总兵祖大寿还上了大同社的必杀名单。
江南士绅觉得大同社简直不可理喻,居然真的要让他们用命来偿还那些“草芥”的命。
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江以南的大族士绅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同军的威胁。大同军不再远在天边,而是只隔著一条长江。
此时,他们觉得宽广的长江似乎也不够宽了,甚至能听到江北战马的嘶鸣。江南的士兵在哪里?江南的將军又在哪里?这时候他们才发现,长江以南的士兵太少了,而且个个不顶用,那些將门更是酒囊饭袋。谁能救他们?他们该怎么办?整个江南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相对而言,江北地区开始快速恢復稳定。该杀的人杀了,该抄家的也抄了,生活还得继续。
这个时代就是如此残酷,人们对亲人的悲伤只能停留几天,而后就得擦乾眼泪,在大同社的组织下重新开始生活。经歷了两波屠杀,原本人口稠密、还算富裕的江淮地区,如今有了几分荒凉之感。
赵云飞一方面向徐晨请求支援大同社员,以维持江淮地带的稳定,组织百姓军田,重新恢復生產。而牛金星和宋献策,以及一些以前参与过清理田地的人,受到了赵云飞的重视。一来他们有相关经验,二来他们是义军出身,经歷过战火的考验,值得信任。赵云飞利用他们的才能,让江淮地区儘快恢復往日的生机。
长江北岸,在大同社官员的带领下,百姓们正忙碌地掩埋户体,清理战爭留下的废墟。他们有的扛著锄头修筑房屋,有的在田间翻耕土地、修建水渠和道路,每个人都在为恢復生產和生活而努力著。
而长江南岸同样热闹非凡,不过这热闹中却透著一股紧张和不安。几万大同军就像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利剑,江南的士绅们连睡觉都不敢睡得太沉,生怕一不小心大同社就打过了长江。
当朝廷號召天下的士绅组建乡勇的时候,这些江南人表现得最为积极。中小地主们组织了几十上百號人的乡勇队伍,那些贵族大族更是一口气拉出了2000家丁、3000家丁的队伍,都为数不少。
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整个江南就增加了大大小小十几万乡勇,就连街面上的地痞都少了很多,都被吸纳进了乡勇队伍,从城市到乡村,从高墙到大院,喊杀声音不断,整个江南都染上三分兵戈的气息。
城池当中印书的作坊少了一些,茶馆,酒店,妓院这些地方也显得萧条一些,反而是铁匠铺热火朝天,他们在打造各种鎧甲,武器,枪械。
那些士绅也找出武经总要,戚效新书等兵书,找练兵的方法,找打造火炮火枪的方法,製造火药的方法。
在大同社的压迫下,江南的读书人开始放下风雪月,打造武器枪炮以此来保卫自己的財產。
长江边,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浪时不时地拍打著岸边。南京附近的长江段,南京附近的长江段极为广阔,江水滔滔,烟波浩渺。站在南岸,极目远眺,也难以看清北岸的景象。侯恂和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正站在岸边,望著河对岸的方向。
“若谷,自古以来守江必先守淮,如今淮河一线已经被大同社攻占,这江南还守得住吗?”郑三俊满脸担忧地问道。
郑三俊,字用章,號元岳,池州建德(今属安徽东至)人。他於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之路。初任元氏、曹县知县时,他兢兢业业,凭藉出色的政绩被征授为御史。他曾外出巡视两淮盐务,看到当时盐政混乱,额外徵收盐税的情况严重,便大力整顿,禁止无序徵收,多年来的积弊得到了有效治理。然而,他的仕途並非一帆风顺。他曾因违背权贵意图而多次被贬官。
有一次,他弹劾南京户部尚书赵世卿,没想到奏疏先被赵世卿看到,反遭诬陷,最终被贬为南京行人司副。后来虽有起用,但又因反对税使等事再次被罢官。直到崇禎元年,他起任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大明的权贵们暗恨他断绝了大家的財路,但偏偏他清正廉洁,权贵们抓不住他的把柄,只能把他打发到一个养老的位置上,让他不要再阻碍大家发財。
按理来说像郑三俊这样的清官是看不上侯恂这样的屠夫的,最开始凤阳府传来屠杀农户事件之时,前面因为抄了和江南有联繫的盐商的家,现在又屠杀农户,江南的文人对他口诛笔伐,郑三俊更是上书朝廷,诉说侯恂的罪行,想要朝廷罢免他。
但等大同社大规模吊死士绅之后,江南士绅对侯恂的评价来了个180度转弯,他的风评开始变好,江南的文人都夸他勇於任事。
在不关乎自己利益的时候,江南士绅还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侯恂指指点点,以获得道德的满足感。
但现在农户真打碎他们建立的秩序,他们马上就转变態度,认为侯恂屠杀这些反贼做的好。
郑三俊虽然是清官,但却是封建体制下的清官,他阻止士绅勛贵侵占朝廷和百姓的利益,最终的目的却是维持封建秩序的稳定。当双方的矛盾已经不可避免的激化之后,他马上就站在士绅这边。
侯恂坚定地说:“再艰难我们也要守住,守不住长江,大明的天下就完了,天下的士绅也会被徐晨这个贼子屠杀殆尽。
想要守住长江,一是要有足够多的兵力,这一点江南各地都在积极组建乡勇,我不担心兵力不够,只要时间充裕,这些乡勇的战斗力可以追上大同军。
二就是要组建水师,当年的东吴,南宋就是靠著强大的水师抵抗北方上百年。想要组建水师,
要有水手,要有战船,福州游击將军郑芝龙经验丰富,我已经调他来南京打造水师战船,这方面只能拜託用章兄你了。”
郑三俊苦笑著说:“我虽然是户部尚书,但只是南京的户部尚书,这个职位就是用来养老的,
我什么事情都管不了,想要帮若谷你筹集钱粮,实在是力有不逮啊。”
侯恂说道:“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我们已经和朝廷断绝了联繫,以大同军进攻的步伐,要不了多久,京师就会沦陷,南京朝廷要成为江南的主心骨。至於钱粮,这好办,让江南各大族捐献。”
而后他指著江北的方向说:“现在不把钱粮用在招兵买马、打造战舰上,难道还等著大同军打过江南来抄家,把我们的钱財分给那些泥腿子不成?要是真有这么不识时务的人,用章兄你告诉我,我亲自去教训他一番。”
郑三俊听了侯恂这番话,觉得他有点陌生,甚至有些跋扈。但想到江北发生的事情,那些士绅大族的悲惨下场,他又不得不承认,现在江南正需要侯恂这样有决断的人。如果再这样拖拉下去,
整个江南都要被大同社攻占了,大明的江山也就完了,他们將会成为千古罪人。於是,他咬了咬牙,说道:“若谷兄放心,我会尽力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