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最大的地主士绅就是天子(1/2)
第292章 ,最大的地主士绅就是天子
卢象升虽然心里明白狄庆所说的话有几分道理,但身为朝廷將领,他怎肯轻易在言辞上落於下风。於是,他上下打量了狄庆一番,问道:“看你也像个读书人,可曾考取过功名?”
狄庆神色坦然,拱手答道:“某在米脂县考上了秀才的功名。”
卢象升马上抓住话头,说道:“你也读了十几年圣贤书,难道连君君臣臣、忠君报国之心都没有?本官承认朝廷这十几年的確面临诸多困难,但你们更应该努力考取功名,进入朝廷,用所学改变朝廷才是。”
狄庆闻言,不禁苦笑著摇了摇头:“因为圣贤书不能填饱某的肚子。某在米脂已经活不下去了,县城財政亏空,朝廷给的禄米没了,我这点学问给人当夫子都没人请。要不是有社长,某早就饿死了。”
卢象升长嘆一声,无奈道:“朝廷也不想如此,只是时局艰难啊,大家都要共克时艰。”
狄庆冷笑一声,目光锐利地看著卢象升:“卢將军想没想过一种可能,天下变成这样就是朝廷造成的。我们社长写的《封建土地论》,您看了没看?您对一个快要饿死的人说共克时艰,却对朱门酒肉臭视而不见!”
卢象升顿时语塞,这本策论他当然看过,正因为看过,他才不知如何反驳。策论上的数学不会骗人,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让他內心深受震动。第一次有人把天下大户霸占的利益,直观了当的显示出来,这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震撼人心。
卢象观见大哥一时无言以对,赶忙出口帮腔:“这是大户的贪婪所致,朝廷也是受害者。这样你们反而更应该加入朝廷,共同匡扶社稷。”
狄庆冷冷一笑,声音鏗鏘有力:“天子的皇庄霸占了多少土地?开封府的周王霸占了多少土地?洛阳城的福王霸占了多少土地,还有秦王、庆王,两位是要某把大明的王爷全点一遍吗?
其他行省王爷霸占了多少土地,我们大同社还没有数据统计,但关中的四大王府,直接霸占的土地就超过了500万亩,掛在他们名下的土地又有400多万亩。光这四大王府,直接间接霸占关中的土地就高达两成,这些土地朝廷都收不上税的。如果按比例放大到大明十三省,朱家的子孙就占了2万万亩土地。这还只是土地,盐税的大头被谁占了,矿税大头又被谁霸占,不都是朱家的龙子龙孙。这天下最大的地主不就是朱家,两位將军想要把朱氏和大户分开,这才是巧言令色吧。”
卢象升愣然,半天找不到反驳的言语,无奈地嘆了口气道:“使者果然擅长辩论,本官不是你的对手。但即便使者口若灿莲,本官也是不会投降的。”
狄庆微微一笑,说道:“其实某在社里並不以辩才闻名,我们社长有一句话可能非常符合將军现在的心境。”
“什么话?”卢象升刚问出口就后悔了,他知道徐晨在没造反之前就是北方名土,其文章极尽讽刺之能事,料想这话也不会好听。
狄庆一字一顿地说:“谎言不是伤人,真相才是快刀。將军,你已经知道了天下大害就是天子,就是朱氏,只是你读圣贤书形成的三观让你不肯接受这个事实。”
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刃,直直地扎进卢象升的心口。他本就是英雄人物,道德底线极高,在大明这个混暗的世界里,他的道德感可以算是最高档的一列。
自从看完《封建土地论》,他就深受震撼,大明的大族一年从天下获取的財富超过了七万万石粮食,是大明財政的几十倍,这个数字几乎让他的道心破裂,以至於他看过之后不敢再看第二遍。
而今天狄庆说的话,再次在他心中狠狠插了一刀,让他不得不面对皇室占据天下如此多田地的残酷现实。
卢象观见大哥神情痛苦,急忙说道:“这天下是太祖皇帝打下来的,朱氏的子孙占一些土地难道不行吗?”
狄庆目光坚定,侃侃而谈:“如果按照家天下的道理,朱元璋可以从元蒙手中打下天下,我大同社也可以从朱明手中打下天下,这不过是兵强马壮为王的道理,
如果將军接受这套道理,现在我大同社兵强马壮,这天下该我大同社所有,將军又何必抵挡这股大势?如果按照我大同社的道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朱家不能保境安民,维持天下的稳定,我大同社居然可以取而代之,以公天下取代家天下。”
而后,狄庆看著卢象升,语重心长地说:“將军如果读通了圣人之言,就应该知道夫子推崇的就是仁政,而天下最大的仁政不就是能让更多的人活下去。
我大同社到了延安府,延安府的百姓就能活下去,占了关中,关中的百姓就可以活下去,现在攻占了中原和山西行省,在这两地我大同社就救助了上百万的流民。这些事情大明朝能做到吗?
將军明白朝廷做不到,现在即便朝廷有钱,100万两银子拨款下去,真正能落到灾民手中的只怕连10万两都没有。朝廷要徵收十文的税,到了官吏手中100文、200文都打不住。这就是我们不考科举在朝廷为官的原因,大明朝的组织都已经彻底瓦解了,他已经不能解决天下的问题了。”
卢象升微微皱起眉头,声音低沉而严肃地问道:“听闻贵军在中原和山西省有所行动,那两地的流民当真都得到了賑济?”
狄庆微微点头,脸上带著自信的神情说道:“卢將军有所不知,两地並非没有粮食,只是那些粮食都囤积在当地大户的粮仓之中。我大同军攻占两地之后,便对那些为富不仁的大户进行了清洗,將他们囤积的粮食尽数夺走。
而后开仓放粮,为流民建立粮本,规定每个人每日的口粮,现在妇孺老幼每人一升口粮,当差的青壮口粮一升五,士兵两升,虽然暂时还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吃饱饭,但我大同社已经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百姓不会饿死。”
卢象升轻轻抚摸著下巴上的鬍鬚,思索片刻后说道:“仅仅掠夺大户的粮食,恐怕只是一时之策,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吧?”
狄庆早有准备,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將军所言极是。我们除了分发粮食,我们给农户均田,
让他们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种。同时,我们还组建了抗旱会,把农户们都组织起来,共同应对旱灾。今年春耕结束之后,我们就会在中原和山西省大规模修建水利设施。
就拿关中来说,今年的乾旱同样严重,但因为前几年我们大同社就修建了水坝水渠,推广了耐旱作物,所以即便粮食有所减產,也还能满足关中百姓的需求,甚至还有余粮可以救济中原的百姓。”
卢象升听后,不由得点了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钦佩之色:“单以賑灾而言,你们大同社確实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土豆,玉米,红薯这三种耐旱作物,本官在大名府也极力推广,保住了不少的粮。
就你们在关中做的事情,远远超过了朝廷。本官也是打心底里钦佩。”说罢,他微微嘆息一声,又道:“只可惜徐晨这样的大才不能为朝廷所用,实在是朝廷的损失啊。”
狄庆微微一笑,说道:“先生要是加入了朝廷,只怕也是处处受限,什么也做不了。大明建立的这套制度,本质上是为了方便皇家和大族压榨百姓。
宋朝神宗年间,名臣文彦博就曾说过,『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而非与百姓共天下』,如今的大明和大宋又有什么区別呢?
先生所作所为,皆是为了百姓谋福祉,那些大族又怎么会容忍呢?
最升始,先生不过是想在米脂修水渠抗旱,劝导大户减租减息,让农户们有条活路,可后面发生的事情,想来將军也十分了解。”
卢象升当然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米脂大族勾结榆林镇將门,想要装成土匪来杀了徐晨,
却被徐晨击败,这成为了大同社造反的开端。
卢象升神情暗淡道:“你们走的是一条前所未有的路,家天下运转了几千年,公天下却已经成为了传说当中的神话故事,你们每走一步都是新路,很容易行遭踏错,造成万劫不復的处境。”
狄庆道:“这点社长和我们说过,走在前行的道路上肯定会犯错,但老路却是一定走不通,从秦汉开始算起,到我大明之时已经接近2000余年,这十几个王朝又有哪个走出了治乱轮迴,哪个又不是因为土地兼併导致天下大乱,明明知道一条已经走不通的道路,为什么还要去走,等了几百年之后又天下大乱了?
我大同社在寻找新路,即便是失败了,也为后来人探出一条失败的道路,更不要说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等走的道路还未必是错的,最起码大明没办法賑济灾民抗击外敌,但我大同社区能通通做得到,这条路哪怕是只是刚刚起步,但也比现在的大明强大。”
卢象升钦佩道:“你们社长豪气冲天,某不如他。”
狄庆顿了顿说道:“將军在大名府三地所做的一切,我们社长也都看在眼里。都督认为您是一位英雄,这才派我前来招揽將军。
卢象升原本黯淡的眼神忽然闪过一丝光芒,来了兴趣地问道:“哦?你们社长是如何评价某的?”
狄庆挺直了身子,认真地说道:“卢將军组建天雄军,多年来维持著大明三府的安定。在大明现有的体制之下,將军已经做到了所能做到的极限。”
“大明体制下的极限!”卢象升不由得苦笑著摇了摇头,“看来你们社长是真看不上朝廷啊。
但本官既然食君之禄,自然要忠君之事。”
狄庆见卢象升如此执著,便进一步劝说道:“將军,您仔细想想,如果您所忠於的是这片土地,那您就应该带领士兵起义,加入我们大同社。
这片土地,几千年来歷经了秦、汉、晋、隋、唐等十几个王朝的更迭,但不变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將军的俸禄,也並非朱氏提供,而是百姓们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將军应该忠於这些土地上的百姓,而不是仅仅忠於朱家。”
卢象升眉头紧锁,坚定地摇了摇头:“某说不过使者,但某的心意已决。大明立国200余年,
即便今日要亡国,也总得有殉葬之人,我卢象升愿做这殉葬之人。”
狄庆见卢象升如此冥顽不灵,心中不免有些著急,语气也变得急切起来:“將军啊,您要为大明殉葬,可城中的士兵何其无辜,城中的百姓又何其无辜。一旦战火蔓延,那將会造成多少死伤啊。直隶的流民本就生活艰难,因为这战事,又会有多少人因此饿死?將军难道真要为了您一人之名声,拉著这么多人去陪葬吗?”
然而,卢象升根本不想再听狄庆的劝说,他脸色一沉,大声喝道:“来人,送使者离开。”
话音刚落,便有几名士兵走上前来,架起狄庆。狄庆无奈地嘆了口气,只能跟著士兵离开城楼待狄庆离开后,一直站在一旁犹豫的卢象观道:“大哥,就这样放弃谈判,是不是太过草率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