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救灾与整修北方的水利系统(1/2)
第318章 救灾与整修北方的水利系统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6月 17日。
京城的天空被一层厚重的乌云笼罩著,仿佛一块巨大的灰色幕布,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轰”一道道闪电如银色的巨龙般划破天际,紧接著是震耳欲聋的雷鸣声,仿佛是老天爷在愤怒地咆哮。没多久,噼里啪啦的大雨倾盆而下,豆大的雨点狠狠地砸在地面上,溅起高高的水。街道上的百姓们惊慌失措,纷纷躲到屋檐下避雨,脸上满是忧虑。
就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黄河决堤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迅速传到了京城。徐晨得知后,当即召集大同社高层到元首府开会。其他大同社的高层或多或少也提前得知了这条令人揪心的信息,所以当眾人来到元首府时,每个人的脸色都凝重而难看,仿佛被一块沉重的石头压著。
徐晨站在会议桌前,神情严肃,大致说了一下黄河决堤的事情:“现在最重要的是两个事情,一是救济被淹的这上百万百姓,二是封堵黄河决堤的河口。明日我去河南主持賑灾和灾后重建事宜,你们在后方准备好充足的物资支援灾区。”
刘永苦笑著摇了摇头,感慨道:“老天爷这是真要把人给逼死。关中三个月没下雨,黄河两岸和京城这里又下个不停,中原更是天灾不断,又是鼠疫,又是黄河决堤,结果过了洛阳城,整个中原南部又在闹乾旱,这是要把中原的百姓彻底给逼死吗?”
一个河南行省,北边发洪水,南边乾旱,中间还夹杂著鼠疫,这种复杂而严峻的灾情,让其他大同社的高层也不禁觉得老天爷是在故意刁难中原的百姓。
李文兵神情严肃地说道:“其他还好说,关键是粮食要抵达灾区,中原已经连著乾旱两年了,即便我们给百姓分了田地,但百姓根本就没多余的口粮。现在如果我们大同社不及时救助他们,他们就会再次成为流民,整个中原又会动乱起来。”
徐晨沉思片刻道:“先从关中调拨 100万石粮食到洛阳,你们再清理一下其他各地的粮仓,后续再调拨 200万石粮食用於賑灾。”
刘永皱著眉头,面露难色地说:“我会努力。”
现在北方各省的粮食都极其紧张,刘永也只能看看从哪里东拼西凑能拼出这 200万石的粮食。
唯一让他感到庆幸的是,大同市对外购买粮食的战略还是成功,高粮价加补贴,让达到大同社的粮食每石价格达到三两,这个价格吸引了大量的海商贩卖粮食到大同社的地盘,这几个月大同社光在日本就购买了八十万石粮食,扬州的港口,西班牙,葡萄牙,尼德兰也运了上百万石粮食,充实了大同社的粮食储备,尤其是扬州的港口,几乎每天都有一两艘运粮食的海船,东南一带的海盗都转行了,直接从南洋小国购买粮食卖到大同社。
徐晨转向贺六,严肃地说道:“第二师集结起来跟我南下。”
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军队的力量至关重要,大明军队肯定没有救灾的责任,但对徐晨来说军队救灾是他们应当做的事情。
贺六挺直身子,大声回应道:“遵命!”
李文兵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元首,李信对孔家后人的审判这段时间传遍了北方,有很多社员不赞同李信的做法,认为孔家后人即便有错,也要顾及一下他们是圣人子弟。”他的语气中带著一丝谨慎,担心这个话题会引起徐晨的不满。
徐晨皱起眉头,眼中闪过一丝怒火道:“我们大同社连皇家都掀翻了,还在意一个圣人?皇帝不能压在我们头顶,难道圣人就行了?更不要说圣人教导我们仁者爱人,孔家的这些子孙又有哪个做到了?如果只是因为他们身份特殊,就不能依法依规地处罚,那我们大同社的公平还要不要了?我们做的事业难道是为了推翻一个皇帝,又让一个圣人压在我们头顶?”他越说越激动,本就因为中原天灾不断而积压了满肚子的火气,此刻再也压不住了,声音也放大了几分。
徐晨接著说道:“这些和孔家求情的人,放鬆了思想,忘记学习了。把这些人记录下来,调离岗位,调到中原去賑灾的第一线。”他斩钉截铁道,这些人肯定是吃饱了撑的,才有时间在这里胡思乱想,让他们到第一线去挖沟去,就能治好这些骄奢之病。
李文兵道:“遵命!”
而后徐晨想了想道:“这次黄河决堤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警告。黄河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大修了,想来堤坝已然千疮百孔。只是这些年北方乾旱,才没有决堤。但这次只是雨水集中在黄河中游两岸,一下就决堤千里,淹没了好几个县城。显然黄河大堤已然难以支撑,我们乾脆借著这次的机会,治理黄河,整修黄河的河道。在中原成立治水总部,由我亲自主持。”
刘永听了,连忙劝道:“都督,您还是坐镇京城,治理黄河还是由其他人去做吧,我大同社不缺治水的人才。”他担心徐晨亲自前往治水会有诸多不便,也希望徐晨能留在京城统筹大局。
陈子龙马上主动请命道:“属下愿意为治水总督。”
陈子龙確实是个合適的人选。这些年,陈子龙在河套开闢了上千万亩的田地,修了 3000多里的水渠,在整个大同社治水能力也是一等一的。
但徐晨这次的目標不单单是要堵住黄河堤坝,更是想要让黄河改道,增加北方的水量。而想要让黄河改道成功,没人比自己在行,因为他知道后世黄河又改回哪条河道,就是在考兰县,铜瓦厢再次改道济水。
徐晨说道:“这次不单是要治理黄河的堤坝,我还有个想法,就是想办法让黄河改道,让黄河河道由江淮地区,改到北方通过济水流向渤海。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黄河淤塞了淮水,导致淮水动不动就发大水。以至於在宋朝之时,江淮地区是鱼米之乡,而到了大明已经成为灾害频发的贫瘠之地了。黄河河道北上,江淮地区的水域就可以恢復生態,只要稍微整治一番,江淮就可以再次成为天下的鱼米之仓。”
他接著又说道:“而黄河北上第二个好处就是,解决北方乾旱缺水的问题。这些年大家也应该发现了,北方的水汽一年比一年少,乾旱一年比一年严重。黄河是天下最大的河流之一,其水量对於北方来说至关重要,黄河河道改道向北,可以明显改善北方灌溉问题。所以这次治水至关重要,他不单单是治理黄河,更是在治理淮河,梳理整个北方的河道,可以彻底改变北方的农业生態,让北方不至於再遇到个旱灾,百姓就要哀嚎遍野。
这个工程要统合多个行省,州,县,调动的民夫可能有几百万,对我大同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工程,不容有失,必须要由我亲自去监督。”
其实,从去年开始,徐晨就有治理黄河的打算。黄河直直地往南流,总是让他觉得很彆扭,也非常可惜,黄河这几百亿立方的水,留在北方能灌溉多少土地,给北方生產多少粮食,但去了江淮却只能造成洪灾,淤塞江淮的河道,这次治理黄河就是在系统性的梳理北方的灌溉体系。
这段时间,他不断地收集黄河河道的资料,又把自己脑海当中后世黄河的河道画了出来,已经大致確定了,在考兰县这里,掘开河道进入济水河,就可以让黄河恢復故土。
但徐晨想了想,这个工程庞大到整修整个北方的河道系统,他一个人也不够,於是他说道:“你也跟我一起去中原。”
陈子龙:“遵命!”
徐晨说出那庞大的治理黄河並改道的计划,让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沉默起来,眾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担忧和疑虑的神情。
刘永率先站起身来,神情恳切地说道:“元首,我等也不是不同意治理黄河,只是这工程消耗的人力物力巨大。若我们全力治理黄河,就没有足够的资源南下统一江南。
如今崇禎的太子已经登基,南朝各行省已经整合在一起,据说他们还编练出 20多万乡勇。江南毕竟是富裕之地,再给他们时间整合江南的资源,属下担心我大同军难以攻克江南,会形成南北朝的態势,何不等我军一统天下之后再来治理黄河。”
如果徐晨只是简单的治理黄河,刘永都不会有如此大的反应,但徐晨却是要黄河改道,黄河的流水量何其多,连淮水都难以充分容纳,现在让北方各条河流哪个够资格成为黄河的主干道?
想要让北方的河流承接黄河的水,必须要重新修河堤,扩大河道,这就要修上千里的河堤,需要动用的人力物力,那是和大运河是一个等级,大同社的动员和组织能力虽然比隋朝强,但开启这么一个庞大的工程,接下来几年大同社將会什么动作都做不了。
贺六也跟著说道:“俺也以为应该儘快拿下江南,即便今年不南下,明年也应该南下。不能给南朝增长实力的机会,我们应该防备出现南北割据的局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