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十三行与分裂的南明(2/2)
这三方势力先是联手,用低价食盐击溃了四川自贡的井盐,而后便开始在整个南方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爭夺。很快,南方的食盐市场就被他们三家瓜分殆尽。然而,平静只是暂时的,紧接著便是他们之间的內战。
祖泽润虽然是锦衣卫指挥使,背后有著內阁首辅撑腰,可谓是权势滔天,但他的敌人却不惧怕他的权势。
湖广的左良玉自从逃到襄阳后,便开始大肆招兵买马。在確定大同社暂时没有攻占江南的想法后,他迅速与大同社勾结在一起。左良玉每年从湖广贩卖二百万石粮食到江北,再从江北换取低价的羊毛布、煤油灯、玻璃、食盐等货物。
他成为了湖广最大的走私商,通过这些货物赚取了巨额钱財,然后继续招兵买马。短短三年时间,他的军队从五千人膨胀到了五万人,在整个湖广行省听调不听宣,儼然成为了事实上的军阀藩镇。
郑芝龙更是一个难缠的角色。他原本就是海盗出身,朝廷从未真正压服过他。他借著官身,吞併了其他海盗势力。他拥有自己的军队和舰队,在东藩岛有属於自己的地盘和部眾。对於朝廷的命令,有利的他就听,不利的他就直接无视。他的舰队在海上纵横驰骋,甚至於朝廷都有求於他的战舰来抵抗大同社,他自然不惧怕祖泽润。
这三方势力在权势上旗鼓相当,这反而导致了祖泽润被迫离开了自己熟悉的战场,用商业的手段来击溃这两个敌人。
领头的走私商曹少安皱著眉头,鼓起勇气说道:“大人,降低五成的价格,那我们上供的钱財能不能减少一些?”
祖泽润面无表情地说道:“不能。今年江南发生旱灾,朝廷急需钱財賑济灾民。还是本官在首辅面前拼命为你们说好话,要不然,你们上供的钱財还得增加。”
曹少安等人心中暗骂不已。不允许减少上供的钱財,却要他们降价去爭夺市场,这不是想把他们逼死。
左良玉和郑之龙都是有兵有將的狠角色,他们虽然也养了一些家丁,但根本无法与这两方势力抗衡。到对方的地盘上爭夺食盐市场,肯定会死人,抚恤费用少不了,收入不增加,开支却大幅增加,而且抢下来市场,只怕上供的钱財还会进一步增加,这分明就是在空手套白狼。
祖泽润似乎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不紧不慢地说道:“但朝廷也不会让你们白出力。朝廷打算以你们组建十三行,专门贩卖北地的货物。以后,你们就是官盐、羊毛布、煤油灯、玻璃等北地货物的专营者。”
曹少安等人听到这话,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有了官方的身份,虽然暂时会有一些亏空,但光南直隶一地就足够他们盈利了,如果再加上江西,江浙他们在偷偷占据福建,湖广一些地盘,甚至可以大赚一笔。
然而,祖泽润紧接著又说道:“同时你们每年要给朝廷提供二百万两白银,羊毛布二百万匹,煤油税五十万两,玻璃税五十万两。”
这话如同晴天霹雳,让曹少安等人顿时说不出话来。他们十三家平均分,每家都要出接近四十万两的银子,而且还不能减少给上面的供奉。这简直就是操著杀头的罪,卖著白菜的价格,甚至一不小心还要贴钱给朝廷。
但环顾四周,都是磨刀霍霍的锦衣卫,他们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曹少安等人无奈地对视一眼,只能咬著牙答应了朝廷这个苛刻的条件。
韦富回到自己在金陵的家,怒气再也忍不住,把家中东西砸的稀巴烂。“当狗连根骨头都得吃不说,还要隨时被燉了当狗肉,这操蛋的朝廷早该亡了。”
南京,文华殿。
深沉的夜色水,將整个世界笼罩其中,但文华殿內却灯火通明,宛如黑暗中的一座灯塔。只有文吏官员们行色匆匆地进进出出,脚步声和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打破夜的寧静。
由於財政困难,侯恂等人即便清楚煤油灯和玻璃是大同社的货物,可面对捉襟见肘的財政状况,为了节省开支,也只能无奈地在南明皇宫大范围替换玻璃窗和煤油灯。
都察院左都御史史可法满脸气愤地走进殿中道:“朝廷拨付了100万两用来建造百艘战舰,可据我巡查,下面的人竟將好的木料替换后卖到大同社。”
史可法越说越激动,双手紧握成拳,“这是在资敌,现在朝廷建造的战船质量极差,如今只造了30艘,就已经沉没了5艘。那些军官还说是狂风所致,水师可是朝廷最重要的防线,他们如此懈怠,叫朝廷如何放心!”他的声音在殿中迴荡。
侯恂苦著脸,无奈地嘆了口气,说道:“宪之,辛苦你多盯著点。”
在如今的局势下,这100万两能顺利从户部拨出且没有被贪墨30万两,已经算是大家感受到大同社的威胁后有所收敛了,要揪再揪的这点事情不放,只怕下面的官员根本就不会做事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现在朝廷这情况,吩咐下去的事,能完成一半已经算是一个合格的官员了,有六七成可称之为能吏了。
要是真的朝廷拨出的钱都能实实在在地用到实处,他反而会心生疑虑,甚至要派锦衣卫去调查这些人是不是大同社派来的內应。
而且对侯恂而言,造船贪污在当下南明朝廷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只能算是小事。自从成为朝廷首辅,他就被各种政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原本以为朝廷能在大同社的威胁下团结一心,自己这个首辅也能有几分威严,可现实却让他大失所望。
去年,大家还因大同社的威胁而勉强团结,侯恂的命令也还有人听从。但隨著大同社在江北一年没有动静,中原又接连遭受旱灾、洪灾、地震、鼠疫等灾难,南明的各方势力都判断大同社短期內不会南下,朝廷內部便彻底分裂了。侯恂的命令如今已没几个人愿意听从,他这个首辅的权威岌岌可危。
四月,四川行省发生地震,巡抚王维章上书请求朝廷支援。然而,当时金陵城也遭遇了地震,朝廷还要供养20万乡勇,根本拿不出钱財去賑济四川。
到了八月,王维章又与四川的资政议员联名上书,称湖广私盐泛滥,已经流入蜀中,请求朝廷限制。
侯恂心里明白,这些私盐的源头就是左良玉,他早已成为事实上的军阀,朝廷根本无法管束他。更过分的是,左良玉的私盐甚至通过长江贩卖到了金陵。
福建的郑芝龙也不甘示弱,他利用海船將大同社的私盐贩卖到江浙、两广、江西等地。侯恂本想严厉打击大同社的私盐,可现实却让他陷入两难。如果朝廷不参与私盐贩卖,地方军阀就会趁机大赚一笔,並用这些利润扩充军队,而朝廷只能眼睁睁地损失盐税。
最终,侯恂被祖泽润说服。与其让左良玉、郑芝龙赚走私盐的钱,不如朝廷自己来做,这样还能补充税赋。侯恂权衡再三,只能无奈同意,这才有了祖泽润组建十三行的事情,本来左良玉就不会听朝廷的,现在朝廷自己都要贩卖私盐,就更加不可能控制得了左良玉了,他对蜀中资政的要求,也只能假装听不见了。
但蜀中士绅可不管朝廷的难处,他们见朝廷对湖广私盐问题无能为力,又不给予賑灾支援,便藉口蜀中要賑灾,拒绝向朝廷上交税赋。他们的这一行为,无疑让本就財政困难的朝廷雪上加霜。
更关键的是他们这种行为导致了其他行省资政院有样学样,为什么要把本省的钱財白白交给朝廷,留到自己用不好吗。
於是湖广行省的资政院也藉口要对抗大同社,截留了所有的税收,福建资政支持的郑芝龙扩充军队,两广资政支持刘彩,整个南明朝廷顿时四分五裂。
他这个內阁首辅真正能控制的地方只剩下江浙,江西,南直隶这些地区。
祸不单行,老天爷似乎也在与南明朝廷作对。杭州、嘉兴、湖州三府自八月至十月连续七十日无雨,农田乾裂,农作物大面积枯死。粮价如同脱韁的野马一般飞涨,金陵的每石稻米超过了3两银子,灾区更是每石粮食超过了十两。饥民们为了生存,四处逃荒,整个江南地区哀鸿遍野。
侯恂心急如焚,想尽办法从江西、湖广调拨粮食,才勉强维持住金陵附近的粮食价格。
但很快糟心的事情就来了,杭州、嘉兴、湖州三府的资政拒绝朝廷资助的粮食入境,他们直接派乡勇卡住了边境,还像模像样的制定一个什么粮食法令,不是杭州,嘉兴,湖州本地的粮食不允许出现在本地市场,出现了,他们有权利没收。
而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也非常简单,这场旱灾让他们赚翻了,平时只有一两多点的银子的粮食,在旱灾之年直接翻了10倍的价,现在卖一石粮食能赚9两银子,更关键的是粮食的价格上涨,逼迫那些农户为了生存,把他们那土地卖出来,原本值十几两银子的地,现在只要几斗粮食就可以买下来。
大家都在这里大发其財,扩充家业的时候,朝廷过来捣什么乱,我们上书要賑济吗?
苏湖熟,天下足,知不知道,我们这里就是江南最大的粮仓需要你们来救济,简直就是在捣乱。
侯恂调查清楚原委之后,气极而笑了,你们平时爭权夺利也就算了,现在还在地方上制定法令,不允许朝廷来管辖,你们这是想另立朝廷。
本来南明朝廷已经四分五裂了,现在连直隶下的府都想要独走了。
侯恂也是火气冒出来,当即就命令祖大寿带领关寧铁骑去灾区,给这些江南士绅带去一点小小的辽东震撼。
次辅文震孟知道祖大寿是什么德行,他要是去了苏湖地区,他家乡只怕天都要高三尺,於是他主动请命接过了賑灾的任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