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思想换不了,那就换人(1/2)
第336章 ,思想换不了,那就换人
眾人围坐在一起,议论纷纷,气氛热烈,但现场的读书人並未將注意力放在江南的事务,反而更关心北方大同社的事情。
一位年轻的读书人向张溥问道:“天如先生,北方真的没有皇帝了吗?徐晨真的没有称帝,会不会只是换了个称呼,就像始皇帝把天子改称皇帝一样,他把皇帝叫做元首?”
这的確是古往今来开天闢地的第一遭。歷史上,造反称帝的英雄豪杰多如过江之鯽,而造反而不称帝的,大多是因为没有能力。如今徐晨已经占据了整个北方,是当世实力最强的人物,江南的读书人很难相信他能忍住称帝的诱惑。
张溥虽然与大同社处於敌对立场,但还是公正地说道:“要判断一个人,得听其言,观其行。我和徐社长相处了三个月,他的言行举止確实没有称帝的想法。他作为元首,权力看似比一般帝王大,可这更多是源於他的威望,但这个位置並不能继承给后代。
就说这次大同报公布官员財產,徐社长自己排在首位,这些年下来,他和夫人也就积累了三万多两的家產。由此可见,他只是把这三万两当成自己的家產,而没有將天下视为自己的私有財產。徐社长做事喜欢身先士卒,去年六月他就在中原抗灾,和普通灾民一起挖水渠,我亲眼所见,足足三个月时间,绝无虚假。北方的灾情能如此快速得到平復,和徐社长的以身作则有很大关係。”
后面的话让当地士子尷尬了,大同社的人身先士卒,抗旱救灾,他们的家长,趁火打劫,发国难財,不要说外地的士子看不下,就是他们也看不下去。
黄宗羲听完,不禁嘆息道:“如此圣明之主,要是不苛待士绅就完美了。”
南方的读书人对徐晨的观感十分复杂。徐晨宣传的思想,在南方读书人群体中颇受欢迎。他带领一群读书人起义,占据了大明半壁江山,还迅速恢復了那片地区的稳定,这样的功业令人羡慕不已。
哪个读书人不想建立一番前所未有的功业呢,徐晨成了他们心中既嚮往又难以企及的对象。
然而,徐晨要清洗地主士绅,这让他成了读书人家族的敌人。所以,儘管他们內心非常崇拜徐晨,但为了家族利益,只能留在江南。
夏允彝冷哼一声,愤愤地说:“要是士绅都做那些祸国殃民之事,我也会为徐社长高呼一声杀得好。”
他想起了在苏湖地区的遭遇,心中满是怒火。最早发现苏湖地区发生灾害的是几社成员。他们怀著救灾的热忱,从家族中弄来了土豆、玉米、红薯等粮食,还联合松江的几大家族,效仿大同社搞了一场捐助活动。
松江府的几大家族看在世代交情的份上,或许也是忌惮他们手中的五千社军,纷纷拿出粮食,你捐三百石土豆,我捐五百石红薯,总共凑了大概五千石杂粮,准备运往灾区。
当他们满怀希望地將粮食运往灾区时,却被当地的乡勇阻拦了。
乡勇声称这是资政会议的决定,不允许外乡的粮食进入灾区。
夏允彝等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一片好心运送粮食来救灾,却遭到这样的阻拦,这是他们事先完全没有想到的。
隨后,苏州的士绅前来与他们交涉。那士绅穿著华丽的长袍,摇头晃脑地说了一大通云山雾罩、让人摸不著头脑的话。
大致意思是,他们捐了粮食,会让本地士绅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本地士绅捐少了,会被人说成小气。
夏允彝:“那你们就捐多一点。”
“捐粮施粥都是有规矩和惯例的,不是你想捐多少就捐多少。”
101看书101??????.??????全手打无错站
那士绅还摆出一副长辈的姿態教育他们:“你们这些年轻人太不会做人了,长辈是怎么教的,捐赠的数量怎么能超过我们本地士绅呢,这不是影响我们在当地的威望吗?我们的面子还要不要了?”最后,竟要求他们只留下一百石粮食,其余的全部运回去。
当时,夏允彝气得满脸通红,要不是徐孚远等人及时拉住他,他真会当场把那士绅打得满脸开。
夏允彝等人在遭遇苏湖当地士绅的无理阻拦后,心中满是愤懣与疑惑。他们决定展开调查,想要弄清楚其中的缘由。
经过一番探查,他们终於发现了背后的真相:苏湖当地的士绅们正打算趁著这次天灾,大规模兼併农户的土地。而他们带来的賑灾粮,无疑会严重阻碍这些士绅的计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士绅们派人试图劝说他们回去。
得知真相的那一刻,夏允彝怒不可遏,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黑化衝动。他恨不得立刻带著大军踏平苏州城,把当地的那些士绅全部吊死在城墙之上。
此时,他终於有些理解徐晨的想法了,这些士绅自私自利、不可教化,或许只有將他们绳之以法,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然而,他终究无法突破自己的出身局限,黑化的念头最终未能付诸行动。他只是在苏湖之外设立了施粥点,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救助了三万灾民,並將绝大部分灾民安置在了松江府。
外界的读书人听了,也纷纷摇头,对那些士绅的行为表示不齿。在一年兼併土地,这是士绅的常態,但阻碍朝廷的賑灾粮进入,这还是开天闢地的头一遭。苏湖的士绅真是不给自家的父老乡亲留一点活路,连他们都觉得无耻过了头。
苏湖地区的读书人羞愧地低下了头。他们並非不清楚父辈们的所作所为,也曾试图劝说,但父亲叔伯们根本不听他们的劝告。那些士绅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在这大灾之年,我们用粮食救了百姓,百姓回馈我们田地,这不是两全其美之事吗?”
张溥也感慨道:“大明有很多陋习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大灾之年兼併土地是一项,读书人靠掛也是一项。朝廷没有钱,拿什么养兵、賑灾和搞建设?”
“大明人口万万却打不过一个几十万女真人,徐晨带著几十个读书人,几年级的时间就占据了大明的半壁江山,造成这些事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朝廷没钱。
徐晨起事的米脂,被九边重镇包围,按理来说在这种地方举事,无疑是自寻死路,但偏偏朝廷劝了九边三四年的军餉,当地的边军穷的活不下去了,看看大同军举事以来,哪里打过什么硬仗,边军几乎都是望风而降,又或者是直接加入了他们,看看大同社的军方高层,有多少都是边军將领出身。”
我这次去北方,学到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权责对等。徐晨掌握了天下最大的权力,也付出了最大的艰辛。北方只要出现灾害,他总是衝到第一线,大同社的官员也是身体力行,哪里出现灾害,马上衝到第一线去平復,没有推諉,没有视若无睹,也只有这样尽心尽责的官员,才能让北方经歷如此多的灾害,却没有发生任何的民变。
而这种事情在大明是看不到的,大明之所以衰败,就是因为地主士绅占据了天下的利益,却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
有人想要反驳,但张溥严肃地说:“这一点无需狡辩,徐晨的《封建土地论》已经清晰地算出天下的利益被谁占据了,反驳就是在自欺欺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