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江北賑灾,江南党爭(1/2)
第358章 ,江北賑灾,江南党爭
大同十年(公元1634年)四月十五日。
河南行省孟津第一农场,农村职工牵著牛在农场中劳作,几千人分工协作,青壮做重体力活,妇孺干一些轻鬆的活,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而在农场的居住区。阳光洒在新建成的一排排孵化房上,反射出砖石特有的质朴光泽。与一个月前相比,这里儼然换了一番模样,这些孵化房如同整齐排列,有几分新农村的样子了。
每一栋孵化房都是砖石一块块垒砌,走进孵化房,土炕散发著微微的热气,一个土炕一次能稳稳地放孵化上千枚鸡鸭蛋,上面铺著柔软的稻草,为这些即將孕育新生命的蛋宝宝们提供了一个温暖而舒適的“家”。每个孵化房有两个这样的土炕,一次就能孵化2000枚鸡鸭蛋,而像这样的孵化房,农场一口气就建了50栋。
高俊此刻正穿梭在孵化房之间,孵化房內的高温让它汗流浹背,高俊额头上的汗珠顺著脸颊滑落,却顾不上擦拭。
为了这次孵化任务,他专门调遣了第一农场的精兵强將,这些职工们都是农场里养殖经验丰富农户。他们日夜不停地守在孵化室,眼睛紧紧盯著温度计,丝毫不敢懈怠。
一旦温度稍有异常,他们便会迅速採取措施,或是添加柴火提高温度,或是打开窗户降低温度,確保孵化房的温度始终保持在最適宜的范围。
高俊本人更是亲力亲为,他的床铺就安置在这片孵化房地区。每天天不亮,他就会起床,开始一天的巡视工作。他仔细检查每一个孵化房的温度、湿度,查看鸡鸭蛋的状態,用他那粗糙却充满力量的双手轻轻翻动著蛋。
“嘰嘰嘰!”清脆的叫声打破了孵化房的寧静。隨著孵化时间的结束,一个个毛茸茸的小鸡仔破壳而出。它们黄色的绒毛像柔软的云朵,小眼睛滴溜溜地转著,好奇地打量著这个陌生的世界。
小鸭们也不甘示弱,“嘎嘎嘎”地叫著,摇晃著小身子,仿佛在宣告自己的诞生。
农场的职工们脸上洋溢著喜悦的笑容,小心翼翼地將这些新生命收集起来,放在温暖的箱子里。
在农场圈养了几天之后,小鸡小鸭们有一定抵抗力。它们被装进一个个精心编制的竹筐,一辆辆马车早已等候在农场门口,把这些鸡鸭苗送到各村各户。
农场教喻马明拍著高俊的肩膀,说道:“可以呀,老高,不愧是我们农场的第一把好手,这批孵化成功率居然达到了九成五,这可是我们农场有史以来最高的孵化率。今年农场优秀代表又少不了你的名额。”
其他的农场职工也纷纷围了过来,钦佩的目光看向高俊。一位年轻的职工说道:“以前我们农场最多也就九成上下的孵化率,果然还是场长的技术最好。”
有些邋遢的高俊得意地笑了笑道:“俺连著盯了一个月时间,没这么高的成功率,俺不白辛苦了。”
而后他认真地对职工们说道:“接下来几天,剩下的也会逐步孵化出来,你们多看著点。”
“厂长,你去休息吧,剩下的这点交给我们了。”
高俊看著一排排孵化房,眼中闪烁著光芒笑道:“做的好的优先分房子,用这些鸡鸭苗换了50套砖房值。”
这一批孵化任务完成后,农场显然是用不了这么多的孵化房的,保留两个足够了,余下的孵化房经过清洗改造,就可以变成舒適的住房,分给农村的工匠了,这还省了一笔建设费用。
马明没好气道:“你这思想觉悟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上的来,这怎么能说是换,要说是奖励先进。”
高俊笑著反驳道:“明明是一个意思,就你们这些文人喜欢耍嘴皮子。”而后他打了个哈欠,转身准备去休息。经过这段时间的操劳,他確实已经疲惫不堪了。
接下来的时间,孟津第一农场几乎每天都能提供一千八九百只鸡鸭苗。其他的农场也是每日能提供几百上千只鸡鸭苗,抗旱会不断用马车把这些鸡鸭苗运输到千家万户当中。
托去年那场蝗灾的“福”,大同社下属的农场,鸡鸭鹅等家禽產量提升了好几倍。
去年蝗灾肆虐时,大同社也发了一些家禽给百姓,当地百姓捨不得自己吃,而是养著,母鸡下蛋用来购买日常用品,公鸡则留在紧急的时候换钱,现在它们成为了灭蝗的好帮手,再加上北直隶、江淮地区,也每日上万的数量支援家禽到黄河一线。
这些家禽成为了灭蝗虫的主力军。百姓们把滩涂地翻耕起来。鸡鸭们跟在人的后面,欢快地奔跑著,寻找著藏在泥土里的蝗虫卵和幼虫,將这些高蛋白的食物一一吞噬乾净。
加上现在小冰河时期,即便是4月,温度依旧比较低,不利於蝗虫孵化,所以蝗虫还未大范围爆发。
但等五月蝗虫大爆发时,大同社早已经做好了百万的家禽大军,在蝗虫爆发时把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孟津。新乡,王家村。
王兴推著一辆独轮车,运著几款鸡鸭苗进入村子道:“乡亲们,朝廷给大家发家禽了,每户领5只鸡苗鸭苗啊!大家一定要做好標记,可別混啦,更不能养死了。咱想要灭蝗虫,全指望这些小东西啦!”王兴的声音在寂静的村道上迴荡。
听到有东西可领,原本在家中忙碌的村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像潮水一般围了上来。
王兴看著围上来的村民,不慌不忙地从怀里掏出一本册子和一支毛笔,大声说道:“大家排好队啊,领了鸡鸭的,都要在这上面签字按手印。”
很快,一支长长的队伍在王家村道上排了起来。村民们井然有序地一个接一个领取鸡鸭苗,脸上洋溢著笑容。
在队伍的一旁,金圣叹兴致勃勃地看著这一幕,忍不住感慨道:“急民之所急,这才是一个朝廷应该做的事情啊!为百姓服务,没有大胸怀能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事吗?”
黄宗羲则拿著一本破旧的《蝗虫经》,正认真地翻阅著讚嘆:“蝗虫肆虐中原几千年,却从未有人像这位朱先生一样,把蝗虫研究得如此透彻。尤其是这一次提前警报蝗虫灾害,真可谓是功德无量啊!”
任大任也在一旁点头附和:“这两天已经有零星的蝗虫出现了,但它们数量极其稀少,看来这次的蝗灾应该是被限制住了。”
黄宗羲合上书,认真地分析道:“按这本《蝗虫经》的说法,適合蝗虫孵化的温度是25度到35度之间。现在的温度太低了,孵化出来的蝗虫没多少。不过,要等5月才能真正看出这次蝗灾有没有被彻底限制住。”
大同社已经有温度计,並且按照后世的方法制定了0-100度的温度標准,所以黄宗羲他们也知道温度的概念。
金圣叹听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南明的朝廷,冷哼一声道:“看看中原的百姓为了抗击蝗灾了这么大的力气,大同社更是调动了整个北方的人力物力抗击蝗灾,大明200多年,有做过这样为百姓著想的事情吗?侯恂这些人,只知道蝇营狗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