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昂贵的汽车玻璃(1/2)
第89章 昂贵的汽车玻璃
汽车轮胎的材料生产出来了,那轮胎生产和造型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
后世有很多工业落后的国家修复轮胎的视频,因为轮胎磨损导致表面纹路都快没了,人家都可以用手工的方式削平汽车轮胎表面,然后贴一层新的纹路橡胶上去。
虽然质量和安全性肯定跟一体化生产出来的轮胎无法比,但这也能证明有材料的情况下,其实生产轮胎的技术不难。
而轮胎有了,轮毂也好解决。
生产轮毂在这个时代来说不难,最多是一些小问题处理的不精致。其实关键的还是材质问题,使用的钢材肯定没后世的好,但也算能满足使用了。
第一汽车厂有大型进口的冲压机,可以通过钢板冲压和焊接成型。
昌城没有设备可以使用浇筑的方式,就是生产的慢一些,后期处理也慢一些。但起码在以后要生产其他类型的车轮,不会受第一汽车厂那边的限制。
第一汽车厂那边能组建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基本上主要零部件是能够生产的,最多就是那种没有进口发动机但是组装的发动机零部件很多是进口的。
不过有一样东西目前国内是没办法解决,那就是汽车上的玻璃。
汽车玻璃目前国内是真的没办法解决,也就是现在跟苏联属于对口供应,价格只能说相对便宜。
后世搞汽车玻璃的某大佬说过,在八十年代初期,一块汽车挡风玻璃要是碎裂了,要修理更换的话,得要五千块钱。
那时候内陆城市的工资还没涨,一个月还是三四十块钱的工资。一块汽车玻璃修理就要五千块,要一个工人不吃不喝干十年才能挣到。
当然了,要五千块钱是因为国内已经改革开放了,有私人企业和个人买的起汽车了。汽车玻璃是动用了外汇购买的,自然要加价更换修理。
在没有改革开放之前,所有的单位都是国家的,就算现在有公私合营,也是国家人员在主导。
如果不从苏联进口汽车玻璃,在其他国家进口,一块前挡风玻璃差不多在三百美刀左右,一套汽车玻璃的话要六百左右美刀。。按照现在的汇率,人民币差不多一千五百块钱左右。
加上更换的维修费,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在这个年代更换一个挡风汽车玻璃,需要一两千块钱很正常也很合理。
价格这样贵,不是说要挣谁的钱,而是让大家珍惜。别有了汽车就乱开,玻璃撞碎了代价可不小。
江成和谭雅萱中午在橡胶厂吃完饭,又跟那边的一些领导干部交流了一会就回配件厂了。
轻卡组装车间已经摆放了一排底盘和车架,很是壮观。
其实一批也就是只有五辆汽车的底盘和车架,但组装车间不算特别大,就显得多。
如果要量产,能像后世那样组建一个自动化的生产线。那一个组装车间能有几万平方米,流水线式的组装,能一个小时左右就组装好一辆车。
现在汽车的组装已经进入了后期阶段了,后世在有各种设备的情况下,一个小时就能组装好的汽车,现在已经一个月了。
就算是人工组装,也已经很慢了。橡胶厂那边只是生产出了汽车轮胎材料,轮胎生产肯定是赶不上的。
但轮胎本来就在最初的时候采购了的,现在能弄的基本都弄齐了。目前就差安装车门,还有后车架上面的车厢了。
为了节省成本,加上国内目前钢材紧缺,车厢的解构跟解放卡车初期一样,用钢材弄一个车厢框架出来,然后安装木板在上面。侧面和后面的栏板也都是用木材的。
所以这轻卡要是以后生产的话,可能还要招不少木工来组装,跟木材厂合作。
现在等装好车门,再把内饰座椅和一些零部件组装好,基本上就算完成了百分之九十的组装了。
可订购了快一个月的汽车玻璃还没有来,国内生产不了,只能从国外订购。第一汽车厂目前是有汽车玻璃,但跟江成生产的汽车要的玻璃尺寸不一样。
江成设计的轻卡车型尺寸比解放车小不上,光重量上就小了三分之一以上。因为很多技术和材质的问题,现在造的轻卡在重量上面无法达到后世那样轻。
现在第一汽车厂没有把解放卡车造出来,就算造出来也没命名。但江成知道它的数据,后车厢四米多,车头因为采用的是长头设计,光一个直列发动机就占用了一米多的位置,导致全长有九米多。
而江成设计的轻卡,发动机是横列在驾驶室底下的。驾驶室的设计倒不是四四方方的,是前挡风玻璃是斜铺的。
说直白一点,就是柴油发动机占了驾驶室一部分位置,但又不全部是。因为轻卡也不需要太大的驾驶空间。
不像重卡和货车,要跑长途,就算不是双排车门,也会在驾驶室里面留出一排司机休息的地方。
而且重卡和货车本身因为装的东西多,驾驶室也需要更高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