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一无所获的提问(2/2)
在吕氏春秋中,对农事也有详尽的描写,任地与辨土篇记录了关於列国土地农作物的记录。
其中就有记载,蜀地这个粮仓以及辽东的黑土地。
扶苏一边看著,一边提起搁在一旁的毛笔,仔细记录著。
秉著看什么书,就要做什么事的准备,扶苏在河边开闢了一片田地,种下了一种穀子,这种穀子六月播种,到了十月就可以收穫。
扶苏一手拿著书,来到自己开闢的田地边,也不顾烈日当天,看著自己种下的穀子。
这种穀子种出来也是一种淡黄的小米,这是在西面的河西发现的,这种穀子一般长在河谷中。
扶苏將穀子外壳捏碎,得到了一粒小米,米粒很小,比关中的穀子都要小。
虽说收成並不好,但扶苏並不灰心。
粮食一直是国本,这一点从列国征战时期就可以看出来,吕氏春秋有记载,管仲主张富国强兵,在粮食上大做文章,就能吞併一个个小国,管仲种种言行亦是齐国法家一系的主要主张。
其实,这天下的法家並不是秦国一家,早在商君时期就有了法家学派,並且分散在列国之间。
关中到了八月的下旬,关中各县已开始陆续收穫粮食。
张苍放壮年的民夫回去了,留下了几十个还有力气的老人家继续修补桥面。
而余下的事,也就不用自己的这个大秦公子去费心,扶苏觉得余下的事根本不用自己参与,而自己制定的那些施工规范,张苍会很好地践行。
閒下来的时候,扶苏就有了閒心专研农作物,钻研了一个多月,除了种了一些穀子,可以说是一无所获,的確是一无所获啊。
因为关中能够找到的粮食种子並不多。
田安见公子坐在河边,公子的神色多有失望与挫败,他上前道:“公子,南郡要修建驰道了。”
扶苏微微頷首,没作理会。
田安站在一旁,也不再多言了。
民夫一下子走了大半,这让张苍身上的负担小了很多,他坐在桥面,看著自己昨夜所写的文章。
曾经公子有所听闻,列国征战时期,人口时而锐减,而土地总是保持不变,如若將天下能够耕种的所有田亩均分,每个人至少得多少亩地。
张苍记得那时候自己对公子的回答,当初的回答土地不可能均分,首先土地归国君所有,其次是王侯,再是士大夫,最后才是黔首。
因此土地均分本就是一件不可能事。
再之后,公子又用郡县制为条件来提问,也就有了公子在之后的提问,那就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各自可以养活多少人。
大秦吞併了六国,並且得到了六国的財富与土地,並且消灭了这么多的王侯,让各国的国君失去了土地,实行郡县制之后,能否养出比列国分封时期更多的人口。
张苍写了一篇文章,作出了简要的问答。
思虑再三,张苍將手中的竹简放下了,总觉得其中少了很多条件,譬如说如何耕种,如何分田赋,如何分田亩。
一个大问题往往会引出很多小问题。
公子所提的这个问题,从去年至今,张苍想了半年。
这半年过去了,张苍依旧没有得到一个让他满意的答案。
再看远处,张苍见到公子正手拿著一株麦子观察著。
关中到了九月,有民夫陆续回来了,咸阳桥的建设终於要恢復了,桥樑的主体都完工了,余下的都是桥樑上的精细活,需要的人手也没有之前这么多了。
张苍身为工室令可以调动工匠,从宫中带了一队工匠来到了咸阳桥边。
扶苏发现自己的个子又长高,去年的衣裳穿在身上有些短。
田安看著道:“这就,让宫里再制新的衣裳。”
扶苏倒不在意,本来衣服就显得宽大,穿在身上倒不束手脚,他上前道:“老师,朝中如何?”
张苍笑著回道:“朝中一切都好,今年关中大丰收。”
扶苏道:“太好了,有了今年丰收,总算可以鬆一口气了。”
张苍迟疑道:“倒是听说了一件事。”
见老师的神色不好,扶苏询问道:“什么事?”
“百越。”
张苍简短地说了两个字,扶苏也沉默了。
张苍又解释道:“今天廷议时,朝野对是否南征百越有议论,臣也只是听说。”
扶苏道:“朝野多半还要议论吧。”
张苍頷首,“公子,北面有匈奴扰边,南面其实並不稳妥,丞相还在推行书同文,此时朝野议论不休,有人说可以拿六国五十万罪徒,去南边戍边垦殖。”
再看眼前,扶苏又道:“还是抓紧眼前修桥。”
张苍作揖道:“臣领命。”
商顏山,现在的叔孙通已一改刚来秦国时的儒生打扮,如今他讲话时带著浓厚的关中口音,今年丰收之后,各县的粮仓都很充足。
尤其是看到商顏山库房中,满满当当的粮食,叔孙通笑得眼泪都要出来了。
河渠已挖通数十里地,灌溉了上百亩田地,仅仅只是完成了一小半,就让上百亩旱地成了良田沃土。
叔孙通来这里一年了,这一年他见证著人们劳作挖渠,见证了荒地成为了良田,他此刻真的很高兴。
李由这里挖了一年的竖井,河渠沿线有十五口竖井都是他参与挖掘的。
李由穿著粗麻衣裳,赤著脚坐在边上,整个人也黝黑了,虎口处已长出了老茧,他笑著与一个老汉谈著话。
正说著,一个朝中官吏匆匆来到这里,找到李由朗声道:“丞相请校令回家一趟。”
闻言,李由整了整衣衫,道:“还以为家父忘了我。”
那官吏见李由站起来,他下意识退后了一步,忽然感觉这个李由长高了不少,就连讲话时的气度也与以前不同了。
李由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在那官吏诧异的目光下,就这样回了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