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贫民入关(2/2)
田安只是將华阳太后准备的粮草拿了出来而已。
当年华阳太后连十万石粮草都能拿出来,天知道这位太后还留了多少遗產,藏在六国的什么地方。
翌日清晨,天还未完全亮,小吏来到了渠边的小屋前,低声道:“公子,丞相命臣来取河渠卷宗。”
呼唤完,这个小吏就站在门外。
良久,屋门打开了,扶苏见到来人,又道:“稍等。”
那官吏就站在门外。
屋內,扶苏將桌上的十余卷竹简都放入包袱中,这都是昨天所写的,將其用包袱裹好,提了出去。
那小吏接过沉重的包袱,將其掛在马背上,又翻身上马回了咸阳城。
四周还显得昏暗,只有屋边的炉子正在烧著,那是田安在准备早食了,河渠边三三两两的甲士已开始了巡视。
扶苏拿起一旁的陶壶,水是温热的,洗了一把脸之后这才清醒很多。
在秦为官有著严格的规则制度,所以扶苏每天都要书写河渠的修建情况,並且每天都要上报给丞相,没有调令不能擅离职守。
就像是当初修咸阳桥,一定要守在桥边等到桥修成了才能离开。
“公子,吃麵还是粥?”
“都可以。”
“公子今天又要忙碌,说不定要沿著河渠到处走动,那就吃麵,吃粥容易饿,不到午时多半就要没力气了。”
扶苏頷首,示意他隨意安排。
不多时,远处也升起了炊烟,那是妇人们正在给民夫们准备吃食。
半刻之后,田安就將麵条捞了出来,而后再放入一些薑丝,把麵条拌了拌。
再从一旁的炉子捞出一张饼,又捞出羊肉汤倒入面碗中,端给了公子。
扶苏接过碗筷,吃了两口面,道:“有芹菜吗?”
“有的。”田安將烫好的芹菜端上。
“你也吃吧。”
“哎。”
主僕两人坐在屋前吃著。
扶苏望著远处的商顏山,问道:“种著的芹菜还有多少?”
田安道:“先前冻死了不少,暖和半月又长出了不少嫩芹菜,他们就送来给公子了。”
河渠边传来了一声声高喝,民夫们又开始开挖河渠了,隨后一车车的粮食从咸阳运送到了这里。
而扶苏也收到从咸阳送来的丞相回信。
信中的內容很简单,在春耕之前挖通河渠灌溉田地,这万顷田地能种出来多少粮食,关乎北方的形势,好在南方的战事有蜀中粮草。
扶苏搁下这卷书信,神色多了几分严峻。
关中半月没有下雪了,对於北方来说也是如此。
蒙恬很担忧北方的形势。
因此,敬业渠沿线的粮食能否丰收,事关上郡人心。
扶苏看完书信,目光又看向正在开挖的河渠。
辛胜提著一把长戈而来,笑道:“末將用不好公子的新兵器,末將善用长戈,可教公子。”
扶苏道:“好,有劳老將军了。”
河渠边,扶苏学著老將军的动作舞动长戈,其实长戈的动作要领很简单,只要你力气足够大,就能先一步砍倒对面。
扶苏向下一劈,长戈重重砸在地上,地上就砸出了一个小坑洞。
寒风吹过时,扶苏感受到了后背的汗水。
辛胜道:“末將还要看管河渠建设,今日就到此为止?”
“谢老將军指点。”
长戈很重,扶苏觉得明天一早醒来,自己的胳膊多半会酸痛,又活动了一番肩膀,开始了今天的工作。
扶苏一手拿著书卷,一手提著笔做著记录,运土多少人,挖井多少人,挖渠又多少人。
又有快马而来,来人递上了一卷竹简,道:“公子,这是张御史让臣送来的。”
扶苏接过竹简打开一看,这上面有不少记录,老师张苍觉得距离敬业渠开凿完成,最少还需六个月,如果日夜开挖也需要四个月。
收到了老师的竹简,扶苏看向远处的田地,虽说还未到春耕时节,如今的时节依旧是寒冬,可已有人在田地里翻土了。
扶苏对身侧的田安吩咐道:“让章邯带两千人来此地驰援河渠开挖。”
想了片刻,扶苏又道:“命章邯督建临晋县河渠开挖事宜,替换御史张苍,命张苍现在就去迁民入关。”
敬业渠的开挖还在进行著,从一开始三万人,前后几次徵调民夫又扩增到了五万人。
五万农民正在三百里地的河渠上开挖著,他们一次次挥动著手中木锄头,他们將一筐筐的土从竖井拉出来。
一个月过去了,敬业渠还在挖著,如今正值关中的二月,天气乍暖还寒,昼夜的温差很大,早晨的人们还穿著厚实的衣裳。
今天早晨,司马欣早早睡醒,他嘴里哼唱著不知名的调子,打开了羊圈让羊群出来,现在已有了绿草,放羊出来让它们活动活动,这些羊窝冬的时候也一直在羊圈里。
而后司马欣又拿出了不少草料,走向县府的另一侧,这里是县府的马厩,养著三匹战马,这战马是在必要时用的,用来传递急报,或者是拉马车用。
平日里,马匹就养在这里,倒也用不著。
忙完这些,司马欣又在冷风中呼出一口热气,又將县府內的地扫了扫,而后打开门,走到一条小河边,伸手捞了一些水,拍在脸上。
空气很冷,浓雾依旧在,河水正在冒著热气。
“县丞,县丞!”县里嗇夫一路跑来,道:“东面来了好多人。”
闻言,司马欣用袖子擦去脸上的水,一路顺著小河跑去,跑了一段路之后就到了黄河边,就在黄河边,他见到了一队队的人在兵马的护送下,从函谷关方向而来。
“县丞,他们这是……”
司马欣道:“迁民了。”
嗇夫一脸震惊。
迁民这种事对司马欣来说不算陌生,甚至还能说这很常见。
近年来,迁民次数也很多,司马欣並不觉得陌生。
现在公子扶苏正在主持河渠修建,大片的田地需要开垦,迁来的这些人家就是人力,有了人力就能开垦田地,迁入关中之民都能得到开垦出来的粮食,至少他们都会有田种。
司马欣一直守在寧秦县的要道口,看著这支冗长的队伍,而且他发现这些人多数都是贫民。
冗长的队伍一眼看不到尽头,从早晨到傍晚,这条队伍依旧再从函谷关走来,整整一天了,这队伍竟然都还没走完。
处於函谷关后方的各县都紧张了起来,当年他们也看过这样的场面,那是当年秦国东出的时候,只不过那时候与现在是相反的,当年是连绵不绝的秦军走出函谷关,队伍长的走了几天几夜都没有走完。
现在,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哪路大军打进了函谷关,这能不让人紧张吗?
之后的几天,每天早晨都会有一队队的贫民从函谷关走向关中,而且持续了十余天。
嗇夫低声问道:“县丞,怎么还有这么多人?”
司马欣每天都会稍稍数一数,算一算,到现在他大概推算了一番,有近五万人入关了。
“县丞?”
身侧嗇夫又呼唤了一声,司马欣回道:“这张苍从哪里找了这么多的贫民?”
见县丞答非所问,嗇夫也识趣地蹲在一旁,不言语了。
眼前的这些人都是贫民,他们有的穿著草鞋,有的甚至连草鞋都没有,还有的衣不蔽体。
看得久了,司马欣也理解,他知道张苍为什么迁这么多的贫民入关。
因张苍是荀子弟子,司马欣也读过荀子的典籍,身为櫟阳人,司马欣也常听说有关李斯的举措。
正因李斯是法家,张苍又师承荀子,所以才会选择迁贫民入关,他们深知只有贫民才能更好地开垦田地,愿意为大秦效力。
至於那些富户,哪怕是中等民户,张苍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当年,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有言: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是为釜底抽薪。
司马欣想到富户与平民的关係,又想到了吕氏春秋,觉得那吕不韦似乎阴魂不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