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愈演愈烈的大明徵服孟加拉战爭(1/2)
但真的要和日本幕府比较的话,还是比较艰难的。
毕竟幕府控制下的日本,依旧是神道教逐渐成为主流、武士成为日本人上人的时候,这个时期的日本幕府的爆兵能力,非常可怕。
以日本只有一千五百万左右人口的人力基础,德川幕府是可以动员三、四十万的兵员的,当然,生死存亡的情况下,动员能力还能增加。
这么庞大的军队规模,对於没有革新军事制度前的大明朝,动员能力和野战兵力在规模上,都是有压倒性优势的。
明朝为了对付丰臣秀吉那一次,第一回是精锐的辽东大军,李如松掛帅大约四万到六万兵马,隨后李如松战死,辽东铁骑也在第一次明日朝鲜之战中损失过大,战马饿死过多,只能依靠其他军队来和丰臣秀吉作战,兵力巔峰接近十二万人,但比起日本同期,甚至是处於了劣势。
至於朝鲜,当个笑话就行,想想祖承训被朝鲜坑成什么样就知道了。
而朱由检多次改革后,大明朝的常备兵员也只能和幕府比例上相近,而一旦进入全面动员,明朝这边百抽一丁的情况下,日本依旧比大明在动员率上,高出五分之一。
这个情况有多方面原因,但是小农思想是绝对拖了后腿的,让明朝太过依赖於土地那点农业產值了。
这样的思想,朱由检必须要用重商主义给替换或者说修正掉,那些个农民,当然是被文人们折腾的,这一点朱由检深恶痛疾,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种地也有商人僱佣的佃户的,大明完全不需要小农,土地上耕种,来缴纳赋税给朝廷,这对现在的大明朝来说是属於次级需要。
朱由检要想在未来扩大人力,来接管南洋资源和向中亚进军,必须改变现状,並且扩大军队。
……
马哈巴特?汗这员老將,在崇禎七年的二月就已经带兵赶到了前线,很快,在加尔各答的东北部形成战线,阻挡住了明朝大军的持续入侵。
在王子奥朗则布军队的侧应下,莫臥儿帝国军队,在崇禎七年的八月份,终於获得了一场胜利。
首先是老將马哈巴特汗利用了雨季天气,在贺人龙部、牟文綬部防御鬆懈的时候,发动了大规模的主动进攻,大概有六千名锡克骑兵、四万人的莫臥儿长矛士兵和百余头战象骑兵,令保持进攻一年多的大明军队付出惨痛代价。
足足四千名明朝士兵战死,两路明军全都损失惨重,先被印度人的锡克骑兵衝击的乱七八糟,又遭遇战象破坏燧发枪火枪兵的阵型,一大堆试图用马刀和长矛的明军陷入混乱的苦战,被战象践踏而死者难以计数!
千户及以上將佐被杀就有六个,下一级別的低级將领就不用说了,明军遭遇战爭以来的最大失利。
两路明军败退三十余里,震惊了陈奇瑜。他连忙带领大队明军赶来驰援,与马哈巴特汗的军队打了两阵,靠著俞咨皋带著福建兵,以炮銃阻击,明军且战且退,一直被打退到河流,在郑芝虎的炮舰庇护下,到达卡城才能够重整旗鼓,控制混乱的军队。
这么一打,损失就到六千余眾了,这个损失令陈奇瑜无法忍受。
在这之前,陈奇瑜他手中的明军就遭受了疫病,有三千左右的明军受到感染而惨死,又经过了灭亡阿拉干和阿萨姆之后,本就兵力不足八万了,尤其是牟文綬的两万多兵马,镇压了几轮这些地区的作乱,也有数千人的损失,再加上几场战事,手下已经不足一万两千人了。
至於贺人龙,兵力甚至堪堪到三千二百的数量了。
这样一来,这次的惨败也就不那么意外了,面对新赶来的马哈巴特汗军队,他这不过七万人的军队,分布又比较分散,遭到如此集中的突然袭击,惨败是正常的。
陈奇瑜奏疏报告实情,一路传到南京帝都,都已经是崇禎八年的事儿了。
明廷对於此败,却並未有对陈奇瑜有太大的苛责,这主要取决於朱由检的態度,至於说兵部和三法司,是要求惩办陈奇瑜的。
理由就是丧师失地。
这在大明朝的律法中,毫无疑问是足可罢官送监,交由法司惩办的。
兵部的王洽和孙承宗也是老臣了,他们的观点倒是很一致,孙承宗对於战局失利,想要问罪陈奇瑜的说词是这样的:“我朝兵马十万在他陈奇瑜手中遭此大败,在南洋诸国面前损我上国威严,若不治罪,恐怕不足以立威,应当有所惩办。”
不杀他,贬官即可。
这是孙承宗和王洽二人的意思,也代表著兵部在这方面的態度,和其过往行事作风。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兵部看起来並不想对陈奇瑜这样的能臣治罪的太狠,毕竟熊廷弼之事尚未太久,天启帝最后诛杀熊廷弼,就不是孙承宗想要的结果。
而朱由检则是驳回了二人的意见,更是將三法司的奏疏通通压下来留中不发,与孙承宗的答覆是这样的。
“陈奇瑜虽败,然其所言不无道理。大军连灭阿拉干、阿萨姆两国,又与他莫臥儿国连胜十几场,士兵疲累不堪,且遭疫病流行,一场大败也在情理之中,不足定陈奇瑜大罪。”
“何况!”
朱由检继续为陈奇瑜开罪,道:“陈奇瑜在云贵,有打败流寇的战略,於南洋有灭两国之手段,威震南洋诸邦,若要再派其他大臣前往更替,谁人可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