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洪承畴西进的图谋(1/2)
崇禎八年的六月二十八日。
大明朝的兵马突然出关,一股甘肃骑兵席捲了西域,突袭了原来的赤斤蒙古土地。
骑兵向西席捲,保持进攻阵型,速度较快。
副总兵艾万年领兵从赤金堡出发,追剿所谓贼人至四道沟屯庄,但並无讯息收到,於是选择服从军令,继续深入。
事態紧急,布隆吉城的当地畏兀儿人,立刻找到叶尔羌汗国在当地的驻兵卫,请求庇佑。
虽然有人通报了,明军进入叶尔羌汗国境內这一事实,但汗国卫兵除了整顿防务外,並未有什么反应。
这取决於当地汗国屯卫数量的劣势。
隨即在崇禎七月的五日晌午,艾万年便带著兵马,发动了对叶尔羌人的攻击。
甘肃镇的三边骑兵们是突袭入场的,在叶尔羌人刚刚反应过来前,这些甘肃骑兵便已经先杀到了城內
布隆吉城內的叶尔羌人骑兵卫,仅有六十来个骑兵,绝大多数士兵都已经出营去隨阿济汗征战,正因如此,他们並未做出什么反应。
不是不想,而是难以办到。
短暂的受惊和失利后,这六十来个叶尔羌人士兵开始重新组织从城中突围,他们先是发了疯的不断用手里弓箭,射击明军,也有人用上了不多的火枪,打死了一些保持进攻,涌上来破坏城门的明朝士兵。
仅有的一门小型铜炮,发射了四枚炮丸,在打死明朝两名军士后,被甘肃骑兵衝到眼前,几十支马箭,拋向屯卫,射杀了这几个操作铜炮的叶尔羌人炮手。
十几个叶尔羌骑兵在一个低级將官的带领下,闯出了城池,並甩掉了身后,追逐一路的艾万年亲兵家丁。
这些人向西而去,显然是通报情况的。
於心不忍的艾万年有向三边总督,洪承畴那提过意见:这么多男丁带不走的,都杀光,是不是太过於残忍了,不妨强行拘到国內去屯耕,补充北方辽东地区损失掉的人口。
他的这个建议被洪承畴採纳了,让他先这么做,自己再去劝劝皇帝。
不愿意走怎么了,马刀架著脖子押走也是一样。
洪承畴对於朝廷的意思本身也有异议,所以才同意了艾万年的做法。他於是开始上疏,疏言大致的意思就是:你看看这北方的辽东镇,在万历年解决几十万难民的耕种,朝廷是费心费力。
眼下这些可以拘走的吐鲁番百姓,拿去填补那些不愿回归辽东的难民土地,等於是重新换一批“辽民”耕种地方,充实土地,难道不好吗?
何况国內这不是大搞工厂吗?
我看无论是矿业还是修路,都需要人干,咱们是不是可以把这几万青壮拉过去,替朝廷干活啊!
帮朝廷修路,还不要钱!
对吧?多好!
说实话,洪承畴要不是因为朝廷不愿意在北方留太多百姓了,把南迁北民的事吧,挪到了国策里头。拿甘肃、陕西、河南不少整片的土地,来种植豆苗,豢养马群。
他洪承畴都想请旨,想把这些吐鲁番的人口拉到三边来,给他洪承畴来运作了。
三边现在缺人吶,他虽然得了许多赏赐,但想要靠三边这点人口,来干点成就,著实有难度。
而艾万年则是在打败叶尔羌人的驻军后,命明军官兵,將生活在当地的所有青壮、妇孺拘到控制下,大约有两万两千来人,隨后向关內迁徙这些人。
事情发生的一个月后,叶尔羌人的军队才从其他地方赶回来。
眼见地方已然荒凉,只剩下一些老人在哈密当地孤苦求活,领袖全军者正是叶尔羌之主阿济汗,见此情景,他是恼怒至极,怒火中烧。
隨即带上两万骑兵,阿济汗是亲自赶到了嘉峪关下,厉声质问明朝边关守將。
艾万年接到关口急报,也来到嘉峪关组织防御,並回骂阿济汗,斥责其安排人手截杀大明使臣和官兵的事。
双方是撕破脸皮,辱骂之声极其难听。
阿济汗带著人马在关外堵著,但见关內大明守兵眾多,旌旗招展,炮銃密密麻麻的陈列在垛口处,甚至有二十几门红夷炮,他也不敢强攻城高墙厚的嘉峪关。
如此过了十天,阿济汗仍旧不走,而且兵力越来越多,陆续达到了四万多人。这些骑兵时不时的聚营向嘉峪关,骑马而来,射上几十支弓箭。
明军在三边地区的官兵,犹爱使用毒火飞炮,这是从宣大边军那学来的,炮子虽小,却有毒。
面对这些叶尔羌轻骑的射箭,明军则会拿毒火飞炮以及燧发枪射之,双方互有个別死伤。
叶尔羌人之所以囂张,就是因为明军一向骑兵稀少,不敢与他们这些游牧汗国交战,
但其实,此刻打理三边军务的洪承畴,手上可是有不少骑兵的。
打败了后金,明朝在辽东取得了大胜,获得了大量辽东八旗留下的马群,手中的骑兵训练立刻赶上日程。
而且明朝皇帝即便是重新获得了辽东马群,也並未关闭和蒙古人的互市。
和林丹汗的马匹、粮食、盐铁、茶叶贸易一直在继续,只是大大减少了铁甲买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