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西域的旱(2/2)
是的,关於三边地区的西进,出现了两道批示。
一道是朝廷兵部的諭令,令其在保证控制布隆吉一带的情况下,寻找水系,找不到而且叶尔羌人的压力太大的情况下,允许他撤退至川北镇或者说黄营。
这道諭令是孙承宗与韩爌两位大佬,在討论后提出的建议,其中又有王洽、杨嗣昌等新入阁阁臣的异议。至少洪承畴是可以確定,让他继续待在布隆吉一带找水的,应该是孙承宗,而让他回来,撤至川北镇的意思,大约就是王洽和杨嗣昌的意思了。
边臣总督的確是大人物,属於是封疆大吏,手中大权在握,本应属於京中人物出去的,但成了封疆大吏后,基本上也就划拉到地方派系里头。
明廷的委任官员,一类是在京中办事的京官,甭管人是几品,人家在京办差,属於是离著权力中心近,升迁机率大,可谓是香餑餑的位置。
而这个地方官,那地位就不一样了,必须需要考虑京官的意见,否则谁给你挖坑穿小鞋都不知道,你看看熊廷弼,本来能活,自己底下人一运作不就嗝屁了吗。
而且京官派系现在正在皇帝扶持下,打压地方上的文官集团,內阁又要收拢外廷人心,在外当总督也得谨听內阁和兵部的调派,要不然日子就不好过。
洪承畴可是要將来入阁的,他和陈奇瑜两个人在爭,他们资歷是熬到了,也有功绩可用。
但你看京官,杨嗣昌是个什么玩意儿?有啥功绩,怎么就入阁了?
是的,这就是京官。
擢拔速度上,那就是一个字,就是“快”啊!
最近朝廷对內阁又进行了一波整理,对內阁制度的人员和职能,以及阁议流程进行调整,这是因为皇帝希望改变目前,大多数情况內阁过於依赖皇帝决策的这么个现状,这对皇帝来说太累,总之感觉上很不友好。
而对於阁臣们不能做出最终决断的情况,首先皇帝是增加了阁臣人数,从原数的六到七人,增加至十二人。
首辅一人,次辅二人,以及九名阁臣。
目前的首辅依旧是韩爌,次辅为孙承宗和刚刚选拔为少詹事的黄道周。
从首辅决断制度,变成了举手投票,阁臣仅有决策时的一票,次辅为两票,首辅则拥有三票,最终结果高於六成,即可转递至司礼监进行票擬。
总体上看,这么一改是大大削弱了首辅的权利,从而增加了次辅以及普通阁臣的权利,这样,对於陈奇瑜与洪承畴来说,进入內阁反而更具吸引。
像他们这样的边外封疆,能爬到內阁,也就是阁臣,就已经是不易了。
像首辅的位置,那是孙承宗、韩爌、王洽这些老臣们能坐的位置,让他们熬那么久,难度实在是大。
如果没有皇帝擢拔,爬到总督就够累的,想要进入內阁可就更难了。
至少按他洪承畴的年纪,想要入阁拜相的话,那至少还得熬十到二十年,这怎么行?
他洪承畴还有那么多抱负要施展,怎么能熬在三边总督这位置上!
至於另外一份諭令,当然就是来自於皇帝了。
皇帝给他洪承畴的意思,相对比较明確。
首先肯定了他的战功,皇帝也觉得还可以再试试,认为往里推到小宛驛附近,当地应该有湖泊。
其次是觉得如果推进不了,被叶尔羌骑兵所阻截,可以考虑向南进入昌马,那里还是有明军夜不收,常年发给的兵部匯报,昌马大河此时仍未完全的乾涸,当地水源补给可以供用。
皇帝的旨意吧,算是比较清晰,就是再试试的意思。
对此,洪承畴看完諭旨,只有苦笑。
皇帝手中大概有一些歷史上的地方舆图,標註了在西域的小宛驛至布隆吉间,有双塔大湖的记录和图示。
但他洪承畴也不傻子,多年筹谋,早就观察到了这一点。
他当然是对疏勒河在內的双塔湖,早就有了地图准备,要不然他也不会一口气就杀至布隆吉。
但等他人到了才发现,双塔湖此时的状態吧,早就不是湖泊了,而是浮水!
当地番人就已经留下记载了,从万历十五年开始,疏勒河处於水流持续减少的状態,到天启五年,这条疏勒河河流的水量,就已经大大锐减,可以说是时断时续,很难再供养中游地区。
乱山子峡周遭的一切湖泽,全被大旱蒸熬,到崇禎三年的时候,倒还是有过一次雨季补充,但之后一直熬到了这崇禎九年,便就是滴雨未下。
双塔大湖,此刻是湖水乾涸,还存续的水量只是遮挡浑浊的湖底一层,也就只能淹住湖床而已。
刚刚占领这片地区时,明军还是有在这片区域汲水补充的,但不到两个月,洪承畴就还是把目光看向自己骡马补给,企图依靠嘉峪关一带的水系,提供更可靠的水源。
洪承畴仰头靠在官椅上,嘆了一口气,闭上双眼头疼的感慨道:“看来就连陛下,这回也帮不了本官咯。”
“还有谁?有法子帮本官,夺得西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