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西有来客——瓦剌(2/2)
对於朝局怎么样,朱由检这些天並不太关心,而是最近对自己的家庭关係比较关注。不得不说,最近帝后关係是相当不错,皇后面对皇帝最近的攻势,是有些不知所措,两个人之间的关係比过去是有些缓和。
皇帝几乎不给皇后什么独自一人的时间,排开了许多常例的祭祀、朝政事务,朱由检让周皇后体验了一把夜夜笙歌。
而一直玩到了月末,皇帝才开始回归正常,回到朝廷去主持大事。
这样的纠缠中,周皇后虽然是有些惊慌,但並没有对此做出激烈反应,而是配合皇帝,双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恩爱期。
其余的宠妃中,锦妃杨爱(柳如是)是约束自己的宫人和太监,推动帝后间的情谊增长,並在此期间因为恪守宫中规矩,御下有方,得到了懿安皇后的夸讚,给予一些赏赐。
皇帝重回朝堂,主持政务,此契机是因为一则来自明帝国的西寧边卫报告。
涉及军务,影响颇为恶劣,经由內阁阁议,最终大比例的票选,进入皇帝视野。
皇帝在观看了报告原本之后,觉得的確影响不小,对自己的安排有一定的变化,並且又有一些西边方向上的防务压力,想了想並未耽搁,也就跑出来做决断了。
西寧卫,是三边军镇卫所,原本是要根据新军制,拆成役兵並募兵的地方军队体系更替掉的,但因为其属於三边系统,考虑到边镇西陲的稳定,並未大改,而是根据京畿地区的制度,增加了兵马,作为帝国西陲的稳定兵器。
西寧卫为主,加上附近卫兵的总兵力,大约是一万六千到一万八千之间,其中是大约一万两千人步兵,三千来人的骑兵。
面对西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西寧卫的反应是最剧烈的,毕竟兵力较少,都是原来的边镇卫所强兵统合,这一万六千人的兵力,要被分散开来去镇守各地屯堡,困难重重,坚守各屯都是费很大精力的。
本次提及西边发生的报告,其中提到的情况,就不是小事。
从崇禎九年二月底,到崇禎三年,陆续有大量蒙古人从托波尔河流域,跃过了伊犁地区和哈斯塔克城区域,进入到青海。
这里头是经过了叶尔羌人的土地。
这些区域在这些年,经由朱由检的西部扩张政策,是有很大部分的哨骑和夜不收,进行夜探、巡哨和入驻屯地。
本该逐步在青海停留的蒙古人,和屯驻当地的明军,於是就有了一些个接触。
西寧卫的直属上司,就是洪承畴。
而洪承畴目前的两块精力,分別是流寇和叶尔羌。
依靠满桂和二曹的军力,清剿剩下不多的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他洪承畴自己则是领著张京和马科、祖宽等兵官,遏制与西域叶尔羌的战事,精力分散,无法统调各路兵官。
也就是说,这则西寧卫的军报,最终被本身系统的最高督官,被转呈至了兵部。
兵部本身协调全国兵马,自身也有得到西寧卫报告的信息手段,孙承宗在得报告的同时,就凭藉次辅身份进入廷议,隨后交由阁议並大比例的票选进入皇帝视野。
手续看著很多,但因为主管是孙承宗,得知报告的不到十天,就已经给递到皇帝这来了。
“西寧卫未遭破坏,不曾发生战事,卫指挥使递呈的奏报尚且不够,应当外廷再议吧?”
“只是这些蒙古人进入吐蕃地域,於我大明西陲影响如何?阁老们可有议断?”
皇帝搁下报告,显得很不以为意,左手指头敲击龙椅的扶手,眼睛並不放在孙承宗这,而是低眉垂首,右手托著脸颊,看上去很疲惫。
给自己放了个长假,日日帝后之欢,实在是有些累人。有三名模样上佳的宫女,站在王承恩另一侧,给皇帝摇著玲瓏团扇,带去些许清凉。
讲真的,朱由检想自己开发个机械风扇了,北方是冷,这南京城在小冰河期竟然有些温热,真是……
孙承宗答:“蒙古人入吐蕃,人员数目不清,缘由也不清,阁议是先看看情势,若无必要,朝廷亦不用大动作。”
皇帝点点头,对於眼下形势內阁的做法表示认同。朱由检想了想,又问道:“这批蒙古韃靼从关西的哪一块地域进入的吐蕃?兵部可有更详尽的了解?”
孙承宗摇摇头,回稟:“回陛下,据老臣所知,这支西番韃靼在兵部的记载实在有限,早年的记录未曾明记西域羈縻地带的蒙古部落,在此方面,礼部与兵部的记录,实在欠缺了太多,但推测起来,许是瓦剌一支。”
大明朝对南洋还算是比较了解一些,得益於明朝的民间海贸记录,会有一部分被地方言官记录,抄录的资料被礼部拿来用於復录的。
但对於羈縻地区,比方说青藏高原地带,比方说西域回回所在地域,了解实在是少的可怜。
毕竟丝绸之路一直也不在大明手里捏著了,想要通过不稳定的极少量西域贸易获得势力情报,別说是靠著骆驼和马队前往西域的极少数晋商,就是大明锦衣卫都困难。
但关西的瓦剌,兴许大明还能整出些信息来,毕竟瓦剌,大明还是有些记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