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朱由检对漠南蒙古的打算(2/2)
话说是这么说,但朱由检肯定是不能完全同意,只能说允许再多接纳一部分蒙古部落,不能太多,再纳入二三十万人是极限,
毕竟他好不容易才把山陕地区,达千万规模的百姓南迁出来腾地方,减轻常年旱灾对大明的影响,若是再把北方游牧拉进来,一是民间说不过去,北方不要汉人住,让蒙古人溜进来占地分走土地养马、养牛羊,或有舆论压力。
二是这么大量的游牧进来,对大明朝的离心力稳定性,也是有一定破坏性的。明朝绝对是汉人为主体依託的大帝国,太多的游牧异族会降低汉人的比例,对皇帝的统治非常不利。
既然如此,那林丹汗的实力突然膨胀起来,卢象升肯定是会有压力的。
对此,朱由检的態度还是比较委婉,给的諭旨里讲的还算照顾他情绪,而给的私下一封御笔亲手手写,则是直言暂时不能动林丹汗,维持宣大的稳定为主,先解决辽东,收復整个辽东全境再说。
蒙古的林丹汗势力再大,粮食把握在明朝这里,即便再过六年,蒙古依旧是一个缺粮情况,也就是这样,漠南蒙古始终是朱由检可以控制的。
蒙古缺的东西多,缺人、缺粮、缺铁、以及茶叶、盐巴,现在甚至是有些缺马。
大量的贩卖马匹给大明,不少漠南草原的小型马场是已经消失了,一些大的马场,则只能满足林丹汗一人双马的使用。
但即使这样,因为是北方贩卖的粮食越发珍贵,现在的整个北方小冰河期灾变正是愈演愈烈的时候,马匹价格依旧是上不去。
该换多少粮食,就是多少,甚至有的时候还换不到好的粮,有陈年的粮被商人拿来出售。
对於蒙古的未来,朱由检的想法是儘可能的分化瓦解,然后在长城外一步步驻扎小型化的屯堡,比方说十人、二十人的小型堡垒,一点点的吃下河套地区,再一步步蚕食整个漠南蒙古。
只要吃掉漠南蒙古,等吃掉人口和马匹最多的漠南草原,再往北去蚕食或者鯨吞整个漠北,想必是比较轻鬆的。
至於政策的选择,是以怀柔为主,还是以杀伐果断为主,朱由检虽然没有深究其中,
没有最稳妥的想法,但估计会让贺人龙、吴三桂两支来办,也就是大部分驱赶走,截取部分人群留存当地,给大明提供部分当地人力。
蒙古人太少,不利於大明在未来征伐罗剎的基底维稳;太多,更不利於大明在北方的根基。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让汉人离开九州,去阿拉干地区种植粮食,就是一种极其残忍困难的事情。
谁不想留在自家祖辈传下的土地上?祖坟都在老家留著,谁愿意拖家带口的离开故乡?
而要去韃那的穷苦地方,人烟都没有多少,官军都隨时可能被打跑,谁乐意生存?
如此一来,种种的原因,往草原迁民耕种是十分困难,倒还真和蒙古土地能不能种粮食没什么关係。
汉人有一个优点,能种地,能整食儿,种地的本事高超,除了没办法在大沙漠上耕作吃粮外,任何的土地上,汉人都有法子找农作物耕作。
但因为迁民困难,朱由检只是期待能將蒙古人杀服,接著用时间,將他们融合进来,
彻底的將异族属性给他抹除乾净。
在宣大的互市上,朱由检再次发出一份諭旨,交由卢象升处置,允许一些漠南蒙古部族,携带族人在买卖手中马匹后,允许他们在明朝官员的安排下,进入甘肃、山西、陕西地界,编造户籍,发放冬小麦和蕎麦等作物的种子,允许他们种粮吃粮。
土地不可能给太多,可以用他们手中的牛羊来换取明朝皇帝在这些地方上的皇庄耕地,不够则由地方官处理一些荒地给他们。
人数有限制,挑选的部落也有限制。並且要求这些蒙古人不能违法犯罪,提前警告明朝这边会以明朝自己的《新大明律》来约束蒙古人,想要进入关內生活的蒙古人,需要接纳明朝安排的生员,並学习汉字、汉语,缴纳与汉人一样的赋税,作为进关內討生计的必须条件。
这样的安排,既削弱漠南蒙古的整体力量,也能分化林丹汗的效忠势力,吸引这些蒙古部落儘可能的围在明朝周围。
这有些类似於汉匈之战的西域诸国,只不过都是些小部落,但都是一样的道理。
朱由检也是利用粮食这一点,来吸引这些游牧们,让他们在將来的明朝与林丹汗势力角逐时,能够摇摆不定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