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辽东迁民之难(2/2)
这个成本是现在的朝廷不可能承担的,因为担不起这么多银子。
毕竟这平均到每个月,就等於是需要约百万石穀物,按照当下民间商船的运输成本计算,每个月起码也在二十多万两银子。
再把粮食运到辽瀋,商人的骤马还得每个月加十到二十万两白银。
交由商人是最划算的,毕竟朝廷可以少支付买骡马的银子和维持海运的船费,而且按照朝廷现在的比价程序,百万石穀物的买卖,加上总价值四十万两的运费,也就是每月要出近三百万两银子。
当然皇帝可以用南洋的粮供应辽东吃用,那四十万的银子之外,还得加上商人的赚头,朝廷费的银两至少得五十万两。
一年也就是六百万两,可能更多。
所以输粮本身就是个大问题。
而且北方將来需要源源不断的供应,直到十几年后,小冰河期结束,辽东地区能够依靠土豆恢復种植··
“朕记得,朝鲜那还有些汉民是吧?”
“是,朝鲜那从奴酋犯顺开始,陆续有民迁往,如今归籍辽东的不足一成。”
皇帝点点头,心里有了定策,再看向侯恂道:“此事侯卿你来办,从户部派遣官员,
前往朝鲜,帮那些遗落汉民回归辽东去屯田耕作,给他们土地造屋子生炕头。”
“就先挑出迁民五千户吧,朝鲜不够的从前后屯里迁。”
皇帝声音严肃,对二人道:“不要在乎辽东土地,他们能一户种三十亩的就让他们种三十亩,种五十亩,也发下去给他们开垦,重发地契、田契作凭据。”
他说话好听,抓词讲究,专门捡了个“帮”字来说,还很大方的赐田赐地,就是叫人找不到可骂他皇帝的地方。
当然,他也是尽力这么做,顺便提一嘴,你要是真的爱骂皇帝,朱由检也是无所谓的態度。
除非你像冯梦龙一样开骂嘲讽,然后被皇帝知道了,还没有会写《聊斋志异》的文学天赋,什么价值都没有,朱由检是一定会把这人出来干掉的。
骂我,我皇帝,你反了天了——
两名尚书对此倒没有什么异议,皇帝让安排的人口少,五千户人口,也就三万来人这个钱就少了,运费还可以减一减。
中短期看,肯定是亏的。
辽东不像南洋的阿拉干和西孟,那里是一年三季產粮,农民到了就能种植稻穀。
这些农民刚刚迁民,头一年就开始赚农税了,可谓是大明最省心的迁民方向,愿意迁移的汉民也最多,现在是已经二百多万人口迁了,迁徙过去的中原人口,还在快速的增长。
像是现在,阎应元在总督管理的马六甲和阿拉干,大明朝是屠戮一方,然后再填充中原的汉民过去,目的当然不只是抢地耕作,获得粮食渡过寒冷的小冰河期那么简单。
朱由检之所以给吴三桂和贺人龙,都有一份暗地里的旨意,让他们杀了南洋这么多土著、蛮民,为的就是让未来迁过去的汉民,可以占到当地人口的绝大多数。
这样方便往后大明的直接统治,汉语化当地的难度大大降低了,毕竟土著人极其少,
也得適应汉民来生存。
汉化南洋更多的人,包括土著,这就是朱由检一直在推动的,为此他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原以为南洋已经够麻烦了,没想到辽东的代价更大。
皇帝让王承恩送走两位尚书,刚刚想要歌息,又来了份奏疏,这份奏疏是秦良玉呈递的,讲述的问题並不是上次她提过密宗处置的方案,也不是与固始汗的战报,而是提及了吴三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