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该不该收东非的税(2/2)
你们看,首辅走了朕可没有进行清算,还赏赐田亩好宅院,並且赏赐了金银財宝。
朕对你们文官已经是很不错了,只要你能当阁老,一样有好处。
当然,这样的手段能骗到几个人,那就说不好了,毕竟文官们又不是傻子,能看得明白的人不在少数,然后看不明白的,和看明白的人在一起交流几句,也就清楚了。
但不得不说,善终还是很值得百官宣传的一件事,证明了你只要尽心尽力地替皇帝办事,你就是好官,有机会在阁老位置上干到死,干到你不想干为止。
这当然是一种好事,毕竟官员也是搞明白了皇帝的真正意图,这一点就很不容易。
继任內阁首辅的,当然不可能是资歷尚浅的杨嗣昌,也不是年事已高的孙承宗,更不是王应熊。
而是明朝著名奉承上司的崇禎首辅温体仁。
温体仁还是得力的,虽然这人比较爱参与明廷党爭,但毕竟是善於窥伺皇帝的一个首辅,他来主持內阁,对於皇帝来说,其实是有好处的。
虽然现在的阁议中,真的进入到投票举手来最后定策,首辅能起到的作用並不大。
但是毕竟是首辅,这层身份在,多少有一点影响,皇帝也乐意由他来控制內阁,属意就是他来当首辅。
像歷史上的朱由检,很可能就会使用离谱的“抓阉”来当首辅,那简直是在给自己挖坑,造黑歷史。
首辅这么重要的位置,皇帝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文渊阁隨便挑人当的,其中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
一个要考虑这人平时是和谁站一头的,这人的政治手腕如何,再就是看这人能不能代替绝大多数文官集团。
如果有一位阁臣能代表绝大多数文官集团们的利益,那么这位阁老他就不能当首辅。
这是很简单理解的一件事,皇帝不可能让一个首辅有那么多人支持,否则他说话那么算数,皇帝自己怎么办?
这些最基本的帝王心术,其实根本不用什么经验手段,只需要皇帝脑子好使,眼神没什么大问题,就能驾驭的住內阁。
温体仁他个人对於东非的態度,是比较模糊的,毕竟这东非在他眼中完全是个不毛之地,除了有两三万人的皇商殖民者在抢土地,那地方压根和文官们想像中不一样,没多少真正的普通百姓。
按照大明朝现在的情况,要委派官吏前往东非,赚多少银子和朝廷自己可能也没太多关係,毕竟可能变成“东非赚钱东非”,这非核心区域的朝廷销想必会闹成个天文数字。
补窟窿的事情,温体仁不是很想干,万一东非搞成像安南国一样,变成银子的无底洞,每年丟进去一二百万两银子造核心,皇帝不高兴怎么办?
“要不就让皇商们多经营几年,朝廷这两年的新官还是得紧著安排北方奴儿干外省和漠南、漠北,西域都还缺官员呢,划分出来的州府衙门官缺这两三年都补不齐——.“”
温体仁的抱怨在內阁有一定共鸣,不是没人支持,王应熊居然也支持他,但是他的態度则和温体仁还有所不同。
王应熊是期望朝廷先发展西域,而不是在海外做什么大动作,毕竟海外可不是和明朝有连结的地方,多少银子下去,都不一定守得住。
“这些年的海外,可是不大安定,朝廷在南洋经营,还是陛下亲自驱赶了西夷,才有了些许成绩,倘若真把精力用在黑人洲,的確是不妥。”
不同意见的是杨嗣昌,他倒是很在乎户部的支持,了解可能的东非税收,他就反驳道:“黑人洲的皇商们,每年交易数目巨大,很多钱货都是在黑人洲就地收割,根据户部计算,这一年黑人洲的贸易税收,至少能有两三百万两银子,这些钱理应收归国库,用於朝廷。”
两三百万两银子,当然是个很大的数字,比天启年间的河南正税额还高的多。
河南作为朝廷徵税最多的省份,连他都不能比东非,显然是很有利润空间的。
开设税官、海关、官衙,然后部署官兵,在东非节流贸易,这些动作当然也要钱但是两三百万的利润空间,朝廷自然是能赚。
內阁廷议温体仁拿捏了一段时间开始阁议,倒没有故意拖延,毕竟皇帝在南京,他这里阁议结果出来,如果通过,直接按规矩呈递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