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合作(1/2)
京城的早春还带著刺骨的寒。
寧言缩著脖子钻进常去的早餐店,瓷碗里的豆腐脑腾起的热气,在玻璃上凝成雾气。
“老板,两根油条,一笼小笼包。”他往报亭晃了晃,递过硬幣时,瞥见老板娘正在给零钱哈气取暖。
报纸油墨未乾,头版赫然是赵薇的大幅照片,军旗装事件的后续报导占了四分之一版。
寧言咬著油条翻看,油渍在娱乐版留下浅黄的印子:“还真够执著的,狗仔比我拍胶片还敬业。”
他忍不住笑出声,想起在柏林电影节,外国记者总追问他“中国女演员是否都像章子怡”,那时他就知道,娱乐头条永远需要话题的燃料。
赵微因2001年底的日本军旗装事件持续引发爭议,儘管舆论压力巨大,但到了2002年仍未被封杀,反而获得央视春晚的演出机会。
有传闻,这一现象是其背后有强力支持者介入。
“还真够火的,这都没被按死。”
隨口吐槽了一句,寧言继续看报纸。
学生勇夺金熊奖,张一谋惊慌失措坐不住,有消息传出,张大导超级大片拍摄进度过半,电影预算国內电影有史以来绝无仅有,欲创华夏电影新辉煌。
翻到第三版,標题《学生导演掀翻影坛?张一谋新片紧急追加预算》让他挑眉。
配图里,张大导站在戈壁滩上,身后是浩浩荡荡的剧组,对比自己拍《计程车》时只有不到十人的摄影组,恍若两个世界。
“八卦小编倒会找话题。”他將报纸折起。
报纸翻了个面,又是赵微有关的。
一期报纸,一大半跟一个人有关,乾脆改成某某专题算了,抬手把报纸扔到一边,拿起另一份报纸。
『上影掀翻中影?新年刚过,两大巨头就分胜负』
硕大的標题很是吸引人,內容如下:
中影集团与上影集团关於进口影片发行权的首次政策调整和竞爭在2001年3月爆发。
在2001年之前,华夏电影集团公司(中影)是唯一拥有进口影片引进权和发行权的公司,长期垄断外国大片的进口与发行。
这一垄断地位使得地方电影公司和院线无法参与进口片发行,引发了行业內的广泛爭议。
同为国企的上影首先开出第一枪,对中影发起挑战。
2001年华夏加入wto后,电影行业面临国际规则调整的压力。国內电影市场亟需改革,以应对开放竞爭的需求。
同时,地方电影公司呼吁打破垄断,希望通过竞爭机制提升国產片製作和影院建设能力。
去年三月,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確提出將打破中影对进口大片的发行垄断,允许包括中影在內的多家有实力的公司竞爭发行权,但引进权仍由中影独家保留。
在去年的魔都国际电影节上,中影董事长杨步庭进一步確认进口影片发行权將放开,强调“有序竞爭”和“实力优先”原则。
上影集团总经理朱永德则公开表示“打破垄断的日子为期不远”,並透露华东电影协作中心的组建计划,试图通过区域联合爭取更多话语权。
有意爭夺中影手上的进口片引进权。
上头已有小道消息传出,今年上半年,中影將正式启动进口片发行权改革,首次將部分进口影片的发行权下放。
但是中影仍掌握进口片的引进权,发行权通过市场化竞爭分配。
地方公司需通过国產片票房表现(如达到5000万票房)爭取进口片发行指標,形成“国產片与进口片联动”的机制。
总结起来就是,上影挑战中影地位失败,虽然往上闹了,但是上头只是安慰性的给了个补偿,分出了进口片发行权,核心的引进权还牢牢握在中影手中。
看完报导,上午约了中影和上影谈事,简单收拾了一下直接出门。
还是那家学校附近的咖啡厅。
咖啡厅二楼,暖气开得太足,孙经理的西装后背洇出汗渍。
寧言推门进去时,刘经理正在给服务员比划“卡布奇诺不要”,指甲上的碎钻在灯光下一闪一闪。
“金熊奖得主来了,我们可等得儿都谢了。”
孙经理起身握手,力道大得像在掰手腕,“昨天集团开会,韩总说要给你配专属法务团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