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黄土镇,买弓(1/2)
前山村距离黄土镇只有十来里的路。
黄土镇人口约一万多,每旬都至少会开一次大集,货物更齐全些,也有商队往来,所以十里八乡的人,平日有了收穫,都是算著日子去那边贩卖,顺便购买生活物资回去。
实际上,那里也是李行道记忆里,自己去过最远的地方。
不仅是他如此,大部分村人都是如此。
这种封建社会,出远门是很难的。
不仅是交通困难,更多是出不去。
吴国虽以郡、府、县划分国土,但对於绝大多数人来说,百多里范围的县,就是他们一辈子的活动圈子。
县也不小了。
县之下,又有镇、乡、村。
村里有村正、乡里有乡甲、镇里有镇亭。
一级套一级。
再加上户贴、籍牌、路引三样法宝,就可以將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牢牢套在一张大网之中,让你离开了这张网,就只能没了身份,成了流民山寇,可以被人任意打死。
李行道和弟弟李言,也处於这张大网之中。
他们没有野外生存的能力,被三样法宝死死限制著,想要脱离都脱离不了,只能待在前山村,被动等待著那王家的报復降临。
三样法宝中,户贴就是户口簿。
这个很鬆散。
县城之下,一般由村正、乡甲、镇亭负责,每半年统计一次。
谁家死人、添丁、分家,都会及时更新,然后上交对应管辖的镇。
镇备份之后,再上交县,进行添补刪减,作为之后纳税和服徭役的凭据。
籍牌,就是本地身份牌。
上面有户贴的对应编號、个人的籍贯、身份、体貌特徵等等信息。
最后就是路引。
路引,其实就是通行证,也可以理解为移动的籍牌。
比如你要离开你户籍所在的县,就要去县城官府开具路引,上面会记录你的姓名、籍贯、体貌特徵、出行事由、目的地及期限。
出门在外。
不管是住店、还是进城,甚至是借宿村里,都要查看籍牌或路引。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玩意,你基本只能待在野外。
这三板斧,搭配村、乡、镇、县..
一层层的控制。
註定了大部分普通人,一生活动的区域就是方圆百里之內。
...
思索著脑海中的一些常识。
李行道带著李言,不知不觉就到了黄土镇。
黄土镇是个小镇,就搭建在官道边上,外围有一圈的木桩子围著,隨意就可以翻过去,划拨区域的意义,大过防御意义。
实际上,整个广义县,也就县城有城墙。
不过就算是小镇,镇门口也有巡役在守著。
巡役,可以理解为县里派下来的治安员,跟捕快的性质差不多,但没权利处理涉及人命的案子。
道上有些行人,不多。
两兄弟跟著稀稀拉拉的人群来到镇门口。
斜著肩膀,瘦不拉几的巡役,腰间掛著个破铁尺,看著门。
路过的人,则会主动拿出籍牌,给对方查看。
轮到李行道两兄弟,巡役瞥了眼两人拿出的籍牌,摆摆手,直接让他们进去了。
主要是两人空著手,加上李行道还用染血的破布包著头,衣服又破破烂烂,也不像有油水的人,不然多多少少会被巡役找藉口,摸走个一两文钱。
...
进了镇子。
有些疲倦的李言,重新活泼起来,这里看看,那里瞧瞧。
李行道想著李言这几天也没少劳累,於是带著他找了个卖山糕的摊子,买了五文钱的山糕。
这玩意是粗粮、山药、再混合一丁点山里的蜂蜜水做的,所以嚼著有些甜味,也算是穷苦人比较奢侈的一种甜点。
李言兴奋的不行,谢谢大哥之后,小心翼翼扯下一块山糕塞入嘴里,慢慢咀嚼起来,剩下的则塞入怀中,紧紧抱著,生怕掉了。
只是嚼著嚼著,这小破孩就哭了起来。
李行道柔声道:“怎么了,阿言。”
李言哽咽了一下:“每年过生辰的时候,爹都会给我买山糕吃,我想爹了。”
两人母亲在生李言的时候走了,这时代又没照片之类的东西,所以他对母亲没啥印象,更多的是一种愧疚,觉得是母亲的命换了他的命。
闻言,李行道握紧拳头。
誒。
別看这些天弟弟李言表现的像个小大人,终究只是不到九岁的孩童。
那王家的畜生,真该死啊!
...
李行道压下心中愤慨,拉著李言去了商业街。
这边人多一些,新奇的东西也更多。
李言很快被这些东西转移了注意力,重新安静了下来。
李行道则认真找著卖弓的摊位。
他现在一身实力,全在弓箭上面。
方猎户的弓是自己做的,太轻,箭也不规整,箭头磨损的厉害,每支箭的手感都不一样,需要时间磨合,也只能在二三十步內射射兔子、野鸡、獐子之类的小型动物。
他用著不舒服。
不过买弓也不好买。
弓箭这玩意,镇上铁匠铺是没得卖的。
镇上的铁匠铺,只能打打基本的农具,卖卖柴刀、菜刀这些玩意。
最好的兵器,也就是猎刀。
类似弓箭这些就別想了。
这玩意,在乡镇之地,只有一些老猎户自己会做。
李行道父亲是山里採药人,所以知晓一些,閒暇时候和李行道两兄弟说过,李行道才知晓里面的门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