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居然还能这么玩?玩弄於鼓掌之间(1/2)
第114章 居然还能这么玩?玩弄於鼓掌之间
不需要时明过多解释,太子標跟老朱就都明白,时明所谓的增加新部门,就是专门研究农作物的部门。
就像如今的火器营设置的火器研究院,央行统领的宝钞提举司一样。真正实现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但事实上,他们其实都清楚,这两个地方的真正灵魂,其实就是时明,要是没有他给这两个部门出谋划策,那火药和火器的改善与提升,新款宝钞的面市,都不可能。
以前的宝钞提举司,虽然也有研究宝钞防偽之类的,但跟现在的宝钞提举司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不是他们的技术不行,其实工匠还是那些工匠,新款宝钞的许多技术性活计,都是他们完成的,时明只是提要求。
只不过以前的他们,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就像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日子是得过且过,过不下去,那就算述。
事实上,许多工匠家境贫寒,生活困苦,甚至一些连媳妇都娶不上。在后世,男人娶不上媳妇,还有可能是因为不想娶。但在这大明王朝,男人娶不上媳妇只有一个原因一一穷。
在这种自己的生活都没法正常过的情况下,还让他们给朝廷为爱发电,想什么美事,做什么春秋大梦呢?
时明出现后,不论是宝钞提举司,还是火器研究院,里面的工匠都是相当的积极,因为只要有本事,就不怕没有奖励。
如今的他们,已经通过获得的奖励,过上以往想都不敢想像的日子了。以前娶不上媳妇的人,
如今也已经娶上了。
而这一切变化,都来自时明这个人。
现在,他要大明增加一个新部门,肯定是想招揽些擅长研究农作物的能人,来研究並提高农作物的產量。
以前太子標跟老朱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或者说,整个大明王朝,就没多少官员想过这个问题当然,那些农民们肯定有想过如何增加自家田地產量,但他们能想到的办法,也就是增加一下土地肥力。
而时明的办法,则是培育更为优质的农作物种子。
大明其实是有农业部门的,或者说,从古自今,在这以农业为本的农业国度,朝廷就不可能没有农业部门。
从治粟內史到大农令,再到大司农,司农寺这些都说明了古代朝廷对农业生產的重视。
即便是现在的大明,虽然没有司农寺,但工部下面的督水与屯田两司,就是负责水利灌溉跟屯田事宜的。
甚至礼部还有劝农官,就是提醒农民该种田了,不要误了农时。但这些劝农官,大多只是搞搞形式。
身为农民,农忙时节到了,谁不想去种田啊!
不种田,一年都要饿肚子,那是会死人的。
而这些部门,就没有一个部门是专门研究农作物的。
因为农作物如何种植这种事,根本不需要他们这些当官的人去想,那些农民自己就会琢磨著怎么种更好。
老朱觉得,设置这样一个新部门,对朝廷而言,完全就是个负担,而且投入了,还不一定会有什么產出。
从古至今,也没有哪个朝代的皇帝会去搞这个。
所以,实在没有什么必要。
於是抠门的思想作票下,老朱本能地就出言拒绝。
但有系统在身的太子標,却是不动声色地询问起系统,“系统系统,后世朝廷有专门研究农作物的部门吗?”
时明瞟了眼一脸淡定之色的太子標,默默在脑海里回復,“后世有农科院,有无数专家学者专门研究各种家作物,包括研究它们的生长周期和生长习性,培育更优质的种子等等。”
顿下,时明继续回復,“甚至有位老人,研究出杂交水稻,让亩產两三石的稻子,达到惊人的亩產五石到八石这里用的是大明的『石』,换算成后世的斤数,就是一百八十斤,后世普遍的杂交水稻,亩產在一千到一千一百斤。
可以说,杂交水稻的亩產,是如今水稻亩產的两三倍。
太子標看到这回復,直接就震惊了。
时明继续道:“在后世,人们称那位老人为神农再世。甚至后世还有专门的农业大学,专门教导学员研究农作物,培育出更多的农作物新品种。在这方面,大明差之甚远。”
太子標看了,不由暗自惊嘆,然后问了句,“不知后世的华夏王朝,有多少人口?”
“十四亿,即十四万万!”
“......”
现在太子標明白,为何后世会有农科院和农业大学了,要是没有这些部门,又哪里养得起那十四万万人口?
十四万万啊!几乎是大明如今人口总数的二十多倍了。
不过太子標不知道的是,后世的华夏,土地面积可比现在的大明,大多了。
如今的大明,土地面积不过三四百万平方公里,后世的华夏土地面积,几乎是现在的三倍。
於是,太子標看向时明,问道:“妹夫可否说说,我们该如何建立这个新部门?又该招些什么人进去?”
老朱看了眼太子標,见太子標不动声色地朝他微微頜首,老朱便不再开口了,这是他跟太子標商量的暗號。
只要太子標露出这个动作,那就表明,他询问过系统了。
刚刚充当了下系统的时明,则伴作思索状,然后说:“可以跟古人学学,可以叫司农寺之类的嘛!叫农政司也行!至於招揽的人才嘛!我觉得那些种地很厉害的老人就行,可以让一些对种地有兴趣的学子,去跟那些老家学习,而后展开研究。”
太子標点头道:“你觉得叫农科院如何?可以掛在户部或工部名下,毕竟工部那边还有屯田司跟督水司。”
时明点头,“叫什么倒是无所谓,若是我们能找到一些农家子弟就好了。当然,我指的不是普通农民家庭,而是指诸子百家中的农家,他们这群人,更像是有学识,有思想的农民———“
自从独尊儒术以来,诸子百家许多家都消亡了,而更多的是被儒家吸纳,或者自主融入儒家。
比如兵家,法家。
兵家融入儒家,这才有了所谓的儒將。
其实不过就是多读些兵书,性情冷静些的武將而已。
而曾经自成一家的“农家”,如今似乎早已消亡,因为儒家完全看不起种田的百姓,並称其为“泥腿子”。
就算是老朱这种从泥腿子中脱颖而出,一路爬上如今那至尊之位,能號令天下的人,在一些读书人眼里,依旧还是泥腿子。
甚至许多前朝的遗老遗少,还不愿意出山为他卖力气,更別说是为他卖命了。
太子標点头道:“农家子弟,確实难寻。”
时明笑道:“其实也没什么,没有农家子弟,咱们可以自己教导嘛!反正一步步来,用它个十年,几十年,我就不信大明还建立不起自己的『农科院”,培养不出自己的农业人才。”
太子標点点头,看向老朱,仿佛在说:老爹,该你表態了!
老朱故作不耐烦地摆摆手,“行行行,隨你们怎么办!”
“爹,这事还得由您先下旨才行!”太子標说道。
时明也补了句,“对了父皇,你顺便也下一道旨意,將天下对数术感兴趣的学子召入京中,央行扩张,急需这方面人才。”
老朱闻言,唇角抽抽,只觉得银子像流水一样,哗啦啦的往外流。这么搞下去,朝廷的財政,
还撑得住吗?
照这么下去,都不是寅吃卯粮,连辰粮,已粮都吃了。
见老朱脸色有点难看,太子標便看向时明,“现在就准备大势扩张央行分行了吗?会不会太著急了?”
时明摇头道:“標哥放心,我不会盲目扩张的,不过每个布政吏司,总得需要一个分行入驻吧!想要让这天下六千万百姓都使用宝钞,央行的扩张就势在必行。央行的目標是,努力做到天下一千一百多个县,都有一家央行的分行入驻。”
老朱跟標哥闻言,都大为震撼,这得多少钱?
老朱直接来了句,“不用朝廷出钱吧?”
时明笑道:“肯定不用啊!如果这都要朝廷出钱,那这大明央行岂不是太拉了?甚至可以说,等到那时候,朝廷还得加印数万万贯宝钞,才能供应市场对宝钞的需求量。”
老朱闻言便来劲了,“你不是说不能隨便发行宝钞吗?”
时明点头道:“我是说过,但我说的是不能隨意发行,並不代表就不能发行。只要我们准备好足够的准备金,就能发行。而每年发行的货幣量,是由市场对货幣的需求量来决定的。”
顿了下,时明又道:“像以往那般,朝廷直接发行新钞,用於支付士兵的军,以及购买军粮等方式,將宝钞以这种粗暴的方式,直接投到市场上去的做法,是绝对不可行的。”
老朱还是没听懂,问了句,“为何?”
时明微笑道:“因为那不是市场决定的宝钞需求量,而是朝廷强行发行,强加到市场上去的。”
太子標若有所思,末了说:“也就是说,朝廷强加到市场上去的这些宝钞,就是让宝钞加速贬值的罪魁祸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