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卖爆了(2/2)
原因其实很简单,这里都是以大米和杂粮为主,农村人就连麵条都很少吃,更別说是包子了。
前世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包子才在双旺流行起来。
“老板,你这包子怎么卖啊?”
就在眾人议论纷纷的时候,终於有人开始问价了。
陈大哥笑道:“阿表,我这包子三毛五一个,一块钱三个,你要不要买一个来尝尝?”
问价的人想了想,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钱,递过来说道:“那就给我来三个吧,我带回去给家人尝尝。”
“好的。”
顺利开张的陈大哥满脸笑容的接过钱。
陈大嫂更是第一时间用油纸打包了三个包子,给顾客递了过去。
这个年代,双旺乡还没有普及塑胶袋,要差不多到九十年代中期,塑胶袋才真正在双旺普及开来。
所以这个时候,卖猪肉、牛肉和鱼的人都是用竹条穿起来,而像包子、糕点这样的即食食品,都是用油纸来包裹,其他的一些东西则是用报纸、网兜、布袋子、草绳之类的来解决包装问题。
还是那句话,但凡出来趁圩的人,那都是有消费意愿的,如果没有消费意愿的话,谁閒著没事会走上几公里来趁圩啊?
而作为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每个圩日出来趁圩,给家里的孩子带上一些零嘴,那是大部分人都会做的事。
以前,大家出来趁圩,给孩子们带回去的都是在村里难买到的零嘴,比如说胶,虾公籺,火筒之类的。
胶是博白这边的叫法,也是这边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小吃,跟其他地方的麦芽有点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胶是把熬好的油趁热不断的拉扯,直到拉成雪白的顏色,然后在中间包上炒香的生米,吃起来又香又甜又粘牙,是博白老少佳宜的一种传统小吃。
(胶图)
虾公籺,是两广都有知名度的特色小吃,这玩意是真的香,在博白县就没有人不喜欢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特么上火了,一般人只能吃一两个尝尝味,要是吃多了不喝降火的凉水,那就等著喉咙痛或者口舌生疮、牙齦肿痛吧!
(虾公籺图)
至於火筒,这是博白这边的叫法,在其他地方也有叫焦米棍,米棍,米糕等等,这玩意也是小孩子的最爱,可惜缺点就跟虾公籺一样,吃多了也会上火。
(火筒图)
作为容易上火的两广人,长辈们是很怕孩子们吃上火食物的,之前是没有太多选择,如今竟然有包子卖,这个新奇的东西要是买回去,孩子们肯定会满意,而且这东西吃了又不上火,简直是完美。
因此,不少顾客看到那雪白的包子,他们就算自己不吃,也都愿意掏钱给家里的孩子买,而且一买就是三个,毕竟一次买三个可以多省五分钱嘛!
於是,继官德文的鸡窝籺大卖,陈大哥的包子也是生意兴隆。
陈大哥原本就只准备了100个包子,在家的时候跟父母一人吃了一个,还剩下97个,刚才又让妹夫拿了一个尝尝味,就只有96个。
如果是平时,这96个包子,肯定没那么容易卖掉,可今天乃是圩日,客流量大著呢,短短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陈大哥的包子就销售一空。
而官德文的鸡窝籺生意也不遑多让,在客流量达到巔峰的时候,足足490个鸡窝籺也同样销售一空。
……
ps:各位阿表,新书期追读数据非常重要,这是官方安排推荐的唯一指標,不夸张的说,关係到一本书的生死,希望大家能够每天追读支持,作者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