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將杂誌卖了?(1/2)
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香江电影掀起了一场所谓新浪潮。
以徐可、许安华、严昊、谭家明等人为代表,他们在国外接受专业电影教育,並且平均年龄都不到三十岁。
这些人拍出了不少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同时极具个人风格的影片,与当时香江极致娱乐化的电影迥乎不同。
不过香江作为国际商业中心,电影终究只是大眾娱乐消费品的一种。
这些掀起新浪潮的年轻导演,渐渐也被同化。
香江新浪潮如烟般短暂,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即宣告结束。
香江新浪潮並不像法国新浪潮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电影运动那样有组织和前兆,而是毫不自觉地兴起的。
其也不是一次有意识的电影革新运动,只能算是一次有规模的人员洗牌和技术改良。
这些新浪潮导演的出现,让香江电影类型不再那么单一,同时也带动了电影技术更新。
不过香江电影新浪潮最重要的作用,是让大量具有开放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年轻电影人投入其中。
这些人后面都成为香江电影辉煌时期的中流砥柱。
许安华、徐可等人能够以二十多岁的年纪,就执掌导筒,而且还能够和当红明星合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电影双周刊》给他们造势。
1978年《大特写》杂誌首先提出了新浪潮这个概念。
去年因为人员变动,杂誌改名为《电影双周刊》,持续鼓吹这个概念,让新浪潮一下子热了起来。
许安华的《疯劫》打响了第一炮,然后徐可推出了他的处女作《蝶变》。
这让他们开始进入香江电影行业的主流,名气不仅局限於纸面上。
不过作为香江新浪潮的幕后推手,《电影双周刊》专业性得到了认可,却仍然无法改变其苦逼的生存环境。
《电影双周刊》算是香江第一份专业的电影杂誌。
香江绝大部分电影人和观眾却都不怎么在意什么专业性,他们更在乎娱乐性。
所以杂誌的销量在红火了一段时间后隨即又因为內容问题跌落了下来。
目前每期只能卖个五六百份,连维持杂誌社运营都难,员工都走了不少。
要不是因为之前的影响力,能够得到一些赞助,《电影双周刊》都快倒闭了。
这次嘉禾《师弟出马》的看片会,《电影双周刊》也凭藉关係拿到了邀请函。
“陈总编,我只是电影的编剧,而且也是第一次做电影的编剧。
更何况《师弟出马》都还没上映,你们杂誌怎么会想著给我做专访呢?”
《电影双周刊》陈家华当然是知道的,明年举办第一届的香江电影金像奖就是这家杂誌筹备主导的。
听闻陈家华这话,陈柏生脸上闪过一丝尷尬,隨后笑著回道:
“你是香江当红作家,又是初入电影行业,或许能够从一个新人的角度谈谈对於香江电影的看法。”
“陈总编,你是认真的吗?”
陈柏生本想回答说是,但看到陈家华似笑非笑的神色,又將话咽了回去。
他也顿时明白对方看出了自己的小心思,老脸一红,隨即面露苦笑。
“好吧,这个理由確实太蹩脚了。
其实我是想蹭蹭陈生你的名气,以此来提升一下杂誌的销量。”
现在《电影双周刊》都快维持不下去了,他们编辑团队也终於不再那么理想化,开始拥抱“流量”。
也就是杂誌不再维持那专业性的曲高和寡,开始娱乐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