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人心浮动(1/2)
1980年的当前,香江总共有八十家戏院。
嘉禾院线十六家,邵氏十九家,双南院线十二家,安乐院线五家,还有丽声院线九家,其他的全是独立戏院。
双南院线是左派院线,安乐院线则是属於未来影视大佬江之强家族的,目前只放映西片。
丽声院线虽然有九家戏院,但是因为没有稳定的片源,和独立戏院差不多。
要么放映一些老片,要么临时加盟嘉禾或者邵氏,要么和几家独立戏院联合放映一些独立电影。
所以香江的主流院线还是嘉禾与邵氏两家。
隨著这两年香江电影市场开始繁荣,尤其是程龙的《师弟出马》票房突破千万。
丽声院线的老板雷觉坤终於忍不住亲自入场。
雷觉坤是谁?
九龙巴士和九龙建业两家公司的大股东兼掌舵人,名副其实的香江老牌富豪。
不说日进斗金,可以传家的九龙巴士,便是由雷觉坤控股的九龙建业,市值就有近二十亿港幣。
这次雷觉坤亲自出面,联合陈荣美的五家戏院与冯秉仲的三家戏院,共同组建了一条拥有十七家戏院,不逊於邵氏和嘉禾的大院线。
当然有了足够规模的院线还不够,没有稳定的片源同样白搭。
因此,雷觉坤在丽声院线的龙头戏院丽声戏院举办的记者会上公开宣布,金公主院线將取消包底制度。
他希望以此来吸引更多独立电影公司將电影拿到金公主院线放映。
金公主院线的组建,大家不怎么震惊,不过是多了一条大院线而已。
但取消院线包底制度,这意味著香江电影行业是要大变天!
这不仅仅是香江电影行业格局变化的问题,对於以后香江电影的製作和上映,也有著极为深远的影响。
包底制度是什么?
就是电影公司拍摄的电影想要到院线上映,必须按照戏院的座位、设备、开支来决定支付电影上映期间的包租费。
不论你电影票房多少,你上映一天就需要付一天的钱。
就算电影扑街扑得裤子都不剩,你也必须要按时缴纳戏院的包底费。
此时的电影行业有个很牛笔的词,叫全线联映。
只有那些大热电影或者嘉禾以及邵氏的电影一般才敢搞全线联映。
这样搞包底费都是一笔巨额数字,没点实力根本不敢搞全线联映。
一些独立电影公司一般只敢租几家电影院上映自家的电影。
因此这种制度极大地打击了电影公司的积极性。
香江很多电影公司就是因为一部电影扑街就导致公司破產。
因为电影扑街的话,几乎都是电影製作成本收不回来,还要赔给戏院一笔包底费。
香江这边还要更好一些,弯弯那边的戏院包底费还更贵。
弯弯曾经发生一部电影上映一周票房总收入三百万台幣,製片方却分不到一块钱的情况。
全都交给戏院做包底费了。
如果电影一周的票房不足三百万台幣的话,製片方还必须再钱赎回拷贝。
弯弯很多中小型电影公司都是被院线的包底制度给玩残玩倒闭的。
李汉祥、张彻、胡金銓以及楚原四位香江大导演都曾闯荡过弯弯电影圈,无一例外都鎩羽而归。
这也是曾经繁荣的弯弯电影行业最终没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