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加印到缺纸(2/2)
张广年摇了摇头说道:“给你提个醒,上个月的销量是三十八万册!”
“五十万册?”
张广年跟崔道逸对视了一眼说道:“不逗你了,我们这个月向上级保证的是销售五十万册,这我们已经觉得很困难了,没想到月中就完成了,现在销量已经快要七十万册了,
我们预计这个月能达到八十万册。
你不知道,为了印出来,我们用完了这个月的纸张定量,专门紧急联繫了相关部门,
在文化部领导的支持下,重新拨了一批纸。幸亏是在我们《人民文艺》,要是在《燕京文艺》这种杂誌手里面,根本要不来那么多的纸。”
张广年说完,脸上一副傲然之色。作为目前国家作协的负责人,他是有资格说这种话的。
八十万册,这个数字让刘一民吃了一惊。另外也不得不感嘆,这几年真是文学最好的时代了。动輒几十万、上百万册的销量在其它国家是难得一见的。
此时的美国年销量第一的书销量在二十万册左右,中国一般作家的单行本,甚至也能达到百万本。按此时的人口比例来看,中国的读者数量也是远远高於美国的。
当然这是时代的因素,美国人此时除了读书,他们有更多的娱乐方式选择。
崔道逸適时补充道:“所以啊一民,以后投稿还得选择《人民文艺》,作协下面有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这一期的结束,我跟出版社方面沟通,给你出单行本。”
崔道逸此时恨不得脸上写上几个字,要合作就找大平台!
“不说其他的,一民,你让我刮目相看,请你吃饭,感谢你帮了我个大忙,要不然这一期的销量任务很难完成。”
“张老,您这样说,我可承受不起,我是唱著《黄河大合唱》成长起来的一代,您的歌一直激励著我前进。”
“你就是这样夸的艾清吧!”张广年说完,自己先笑了起来。
如果有可能的话,刘一民是不想跟这些编辑见面的。因为每次见面,最后必然会谈到下一个稿子上面来。
这是他最头疼的时候了!
“最近人艺想让我改个剧本,精力上有些分散。另外我想尝试一下中长篇,这部小说的时间跨度大,涉及到的人物多。我想全面的展示一下从1937年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后这段时间里,老北平的人物风貌。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来看待社会的变迁。”
刘一民没有给他们说具体的完稿时间。
“好饭不怕晚,《人民文艺》等得起。你想了解,可以隨时到《人民文艺》找我,那没歷史我熟啊!”张广年感嘆道。
“一民,你不会这次不想投给《人民文艺》了吧?”崔道逸反问道。
刘一民叫屈道:“张老,您瞧我这个师兄,每次来都要將我的军!”
“你以为老崔这个名编的名头是怎么来的?”张广年调侃道,接著又开口:“一民,
不用张老张老的叫,老张,或者老张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