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凭什么不是他?(2/2)
刘一民又被带进一间办公室,介绍道:“刘一民同志,这位是作协的李记同志,负责日常工作。
张广年是作协的一把手,李记是二把手。
李记梳著老干部头,戴著眼镜坐在书桌前,书桌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文件。看到刘一民后,李记笑著摘掉了眼镜,起身笑道:“看谁来了,我的小老乡来嘍!”
“李老。”刘一民打招呼道。
“坐,不要拘谨,咱们是老乡,说豫省话,听著亲切。”李记是豫省南城唐河人,两人確实是老乡。
“你加入代表团,任务非常重,出国一切都要谨慎,作协和文联是很相信你的,希望你的这次法国之行,能够好好的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李记身体靠在沙发上,用浓郁的豫省口音说道。
两人交流了一会儿,李记又告诉了他中青报的事情,讲中青报的同志们想做一次投票,询问刘一民的意见。
“一民,我跟老张在电话里面交流了一下,我们觉得肯定是没问题。”
“我听作协的意见!”
“好!”
刘一民走出作协,直奔红都服装店。红都服装店是从沪市迁过来的,专门为出国的人和外宾定做西服,刘一民没想到自己也能有这个待遇。
红都服装店在东交民巷,出了作协大门,沿著东四街一直往南走,到了燕京火车站再往西走。半个多小时,刘一民终於找到了红都服装店。
红都服装店的门店在临街的三层楼里面,旁边是燕京市人民服装厂,街道边上停放著寻常地方不多见的小汽车。
知道里面是做什么的,就不会对外面停著的轿车感到吃惊了。
推开门,店外店內仿佛是两个世界,头顶的大灯照射在地板上,富丽堂皇的感觉跟后世的商场差不多。刘一民刚进去,就有人关注到了他。
看到他胸前別著的校徽,又打量了他一眼,来红都这么年轻的人还真少见。
“你好同志,这是我的介绍信!”刘一民將自己的介绍信掏出来递给店员。
店员核实过后,说道:“刘一民同志,麻烦你坐在这里等候,前面还有不少的同志正在等。”
前边有的是要出国的运动员,有的则是使馆的人员,有出国的,也有一些是驻华的外交人员。
70年代,时任驻华联络处主任的老布时就经常来红都做衣服,后来访问的时候,还笑看亮出了自己衣服上的红都標籤。
等了很久,终於轮到了刘一民。
“小同志,了不起,年纪轻轻就要出国,你是运动员还是?”红都服装店的老裁缝师傅操看一口沪市普通话,笑看打开了话题,
“不是,我是作家。老同志,大家出国一般做什么面料的衣服?”刘一民问道。
“一般来说做一套西服,还有一套中山装,哎呦,这个中山装的面料可跟你身上穿的不一样,是西服的料子,穿上去贴身又舒服。我给你选择最適合你的,绝对让你满意。
来,我先给你量一下你的尺寸!”
老裁缝师傅拿著软尺不断地在刘一民身上量了起来,量完后將数据认认真真的记好:“小同志,你的身材很標准,做起来不难,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做好,你要是急的话,
四天左右。中间你还得过来试一下样子、试成衣,有不合適的地方再改一改。
有的同志体型就很难做,试来试去,老需要改。”
“我不急,辛苦您了师傅!”
“为人民服务嘛,我们是沪市来的,专门做西装的。”老裁缝师傅笑著说道。他在这里工作了不少年了,见了不少的大人物。
“老同志,你知道哪里卖皮鞋、腰带和衬衣吗?”刘一民问道。
“衬衣卖的地方多,皮鞋要好找一下。等你西装好了,你带著西装去买衬衣更合適要不然买了不合適就浪费钞票。200块钱的置装费,还是有点紧巴巴的。”
“好,那我过几天再过来!”
刘一民打了一个招呼,离开了红都服装店,骑著自行车回到了燕大。
中青报內,经过於佳佳在编前会上一番较量,终於通过了她的稿子,决定明天刊发,
就以读者的名义来刊发。
作协李记亲自打电话给了徐住庆,告诉他们对於报纸上印发选票的事情,他们原则上没有意见,並且会在作协內部协助中青报做好这次工作。
“老徐啊,青年是国家的青年,我们作协也十分关心新一代的青年作家,今天我见了刘一民同志,我对刘一民同志在文学界的青年一代中的影响力,完全放心。
不过希望你们在统计选票之后,跟作协通一下气,让我们的工作有所准备。”
“老李,放心吧,这项工作至少也等到刘一民同志回国后才会完成,你们放心。”徐住庆笑著掛断了电话。
第二天刘一民看著中青报上面的报导一一《读者眼中的刘一民:凭什么不是他?》陷入了沉思,谁写的呢?
“一民,你看了没有?”宿舍门被刘振云三人猛地推开,人未至声音倒是先传了进来。
进来后,看著刘一民手上的报纸:“你也在看?有条有理,逐字逐句地反驳,这篇文章写得很有力量,很有水平。”
李学勤插嘴道:“关键是很解气!《狼烟北平》这么好的作品,都能被他们挑刺反驳,这些人单纯就是预设立场,从自己的立场去找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