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他们有的,以后咱们也会有(2/2)
“这恰恰说明了他们的伟大。”罗孙说道。
社员墙的前边放著鲜还有一些旗帜,显然平时这里也有很多人过来。
“一民,有什么感受?”李晓林问道。
刘一民看向李晓林:“感觉我们像是一群来自异国的熟人。”
“这就是同志!”
参观完之后,一行人在顾志军的带领下,在公墓四处转了转,这里埋葬了法国不少的知名人物,萧邦的墓也在这里。
转了一圈后,使馆的车辆又带著他们沿著塞纳河走了一段才回到了大使馆。李晓林笑著说道:“大家一个人出去可要看好自己手中的钱。
他们这里盛行小费文化,作协给大家准备了三十美元,可要省著点。”
说著又讲起五十年代巴金出访的趣事,因为推门要给门童小费,但是又没钱。於是跟另外一位代表团的团员约定,两人出门,巴金走的时候,另外一个人要抢先於门童开门,这样就可以堂而皇之的省下小费,反之亦然。
眾人都被李晓林讲的趣事给逗笑了,但笑归笑,看看自己钱包里的钱谁都笑不出来。
“辛苦大家了,发的三十美元的零钱確实不够,不过也只能这样。以前国內將军来的时候,
以前的使馆同志因为囊中羞涩,没有机会带著走上巴黎铁塔游览一番,后来每次想到这件事,那些同志都觉得遗憾。”
驻外使馆並不发工资,他们的工资是由原来的单位支付,使馆给一部分津贴补助用来买生活用品,像顾志军他们,一个月的补助用法郎计算也只有六十法郎。
回到招待所,顾志军给他们讲了讲周围的一些情况,告诉他们要出门的话,可以找使馆的工作人员陪同。
“一民,感觉怎么样?”李晓林问道。
“巴黎的空气不怎么样!”
“我也觉得!早上起来难受死了,今天看了看塞纳河,我觉得还不如黄浦江有看头。只不过咱们的建筑和发展程度跟法国比起来,差距有点远。不出来不知道,一出来才感觉他们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太快了。”
李晓林指了指远处的建筑塔尖,像是一座教堂,
“晓林师姐,他们有的,咱们以后也会有的。他们这些国家从工业革命开始就在发展,咱们起步晚,西方又封锁我们。咱们发展的脚步也不慢,只不过底子太薄了。”
刘一民说完,其余的几个团员没有说话,大家看到这场景,再联想到国內,被震撼住是应该的。
翌日,第二天的巴黎报纸照样如常报导中国访法作家团,不过在报纸上將刘一民的照片单独放了出来,旁边是佩雷克举著手中的单行本。
標题各式各样一一《来自东方的神秘年轻人》等等,里面详细的扒了刘一民的资料,刊登了一首翻译过的法文诗歌,就是那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一些小报为了头,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標题十分嚇人,颇有uc震惊党的意味。《中法作家初次交流,年轻作家出言不逊》等等標题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