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一民班(2/2)
现在已经传出要搞土地承包了,徽省那边的消息传了过来,附近有些县也有人在明里暗里的搞。这让杨玉山也极为头疼,不知道该不该在县里面放开搞。
刘一民时不时的问一问教育局局长学校的情况,过了好大一会儿说道:“要不试一试重点攻关吧?”
“什么意思?”
“就是重点班和普通班分开教学。国家为了攻关重点的科技项目,会聚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集中攻关。高考就是教育局的重点任务,那就把学习好的学生聚集在一块学。”
“有的学校分快班和慢班了,有效果,但是不显著。”教育局局长说道。
“那说明还是分的不彻底。將重点班的学生进行特殊照顾,配备最好的老师进行教学,单独制定教学计划,另外多从洛城的好学校引进教辅资料供这些学生使用。平常多进行模擬考试,对进步大和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刘一民说的就是黄冈中学的模式,黄冈中学在恢復高考的第一年,就成立尖子班进行重点教学,成效显著。
这种模式虽然残酷,但是见效快,適合汝县这种想要快速提高录取人数的小县城。
另外区分重点和普通班,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因材施教呢?
这年代的学生承压能力也强,敢狼下心来头悬樑锥刺股的学生不在少数。
杨玉山和教育局的局长走了,回去后,立马找到高中的校长商量重点班的事情。
杨玉山狠下心说道:“重点班学校选不行的话,乾脆全县挑选学生成立一个重点班。”
又过了几日,杨玉山和教育局的局长找到了刘一民,他们挑选了全县五十名学生在县高中举办了一个“一民班”。
“一民班?”刘一民神色古怪,让你们办重点班,没让你们这么玩啊!
“对,一民班,让所有的学生以你为榜样,衝击重点大学,这个班是全县的好老师来教,我就不信培养不出来几个好苗子。”杨玉山沉声说道。
教育局局长接话道:“杨主任的决心很大,抽调了几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下面怨言很大。”
杨玉山摆了摆手,表示这都没什么,为了县里的大局,自己能承受点怨言。教育局局长这一配合,成功將杨玉山对教育的良苦用心给体现了出来。
人家不升职谁升职!
“一民,你在咱们全县的高中生心目中,一直都榜样。我们要將榜样的力量给完全的发挥出来,让大家以你为標杆,奋勇前进,爭取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最后话题,又转到了让刘一民去给“一民班”的成立,做一次报告,鼓励一下大家。
临出发到燕京的时候,刘一民提前来到了县高,跟以前的老师和校长寒暄了几句。
都一个劲地夸著刘一民,说那个时候就看出来,长大绝对不一般等等。
走到教学楼,在学校的带领下来到教室,教室的门牌换上了“一民班”三个鲜红的大字,白底红字金边的未牌,显示出这个班的非同寻常。
“这是我高考考试的考场!”刘一民下意识地说道。
“一民,我们专门选的这个教室!”
在欢呼声中刘一民走进了教室,学生们的一下站了起来,红著脖子拼命地鼓起了掌,接下来一幕更让刘一民尷尬到差点给县高抠出来一座教学楼。
学生齐声高背《理想》,表达了自己不断进取,努力拼搏的决心。
刘一民看了一眼杨玉山以为是他安排的,校长低声说道:“这完全是学生自发的。”
走上讲台,刘一民让大家坐下,跟大家沟通了一下感情,不少人纷纷问他大学怎么样,刘一民一给他们解答。
上一次踏进教室他还是考生,这一次却是以成功者的身份进来的,心境完全不同。
等解答完,刘一民在黑板上写下“拼一载春夏秋冬,搏一个无怨无悔”。
“同学们,我能做的不多,充其量也就是鼓励鼓励大家,说一些激动人心的话,未来是在你们自己手中。这上面的十几个字,大家都认识。其实我就是想说,等你们几年后,回想起今日的教室,是懊悔还是无悔,是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还是埋怨自己当时为什么不多做一道题,多考几分。就一分,一切可能都不一样.....”
杨玉山看著旁边的几个人,激动地说道:“还是那个味道!”
“比上次报告做的更好了!”
“那是当然,刘一民同志的进步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料。他这作报告的能力,一般人还真学不会。78年的时候,一场报告,我几个月后回想起来,仍然是心潮澎湃。但不管自己怎么学,总是感觉不一样!”
杨玉山又想起刘一民第一次作报告的时候,他第一次听到这种报告。声音从低沉到昂扬,內容从现在讲到未来,从中国讲到特娘的太平洋·
后来一想,特娘的,可能真有人天生就会作报告!
『拼一分高一分,一分成就人生。最后再送给大家一句话,快马加鞭君为先,自古英雄出少年
杨玉山率先鼓起了掌,大声地嘱附教育局局长:“刚才一民同志讲的这些词儿,全部都写下来贴在学校里面,不仅教室贴,宿舍也要贴,总之不仅是县高贴,其余的高中也要贴,光贴也不行,
还得喊出来,让学生大声地喊出来!”
教育局局长和校长忙拿出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表示立即照办。
汝县日报连发几条新闻:《县革委会主任杨玉山宣布成立全县高二尖子班“一民班”,全力备战80年高考》
《一分成就人生,刘一民同志如此解释高考》
《快马加鞭君为先,自古英雄出少年》
《“一民班”能否再次走出一个“刘一民”?》
洛城晚报发表文章《汝县创新教学模式,全力打造“一民班”》
《刘一民同志所做的报告,值得全地委、全省高中生背诵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