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八宝山追悼会(1/2)
第156章 八宝山追悼会
苏民將自己得到的消息告诉了刘一民,刘一民顿时觉得耳朵喻喻的,旁边的朱霖赶紧扶住了刘一民。
刘一民望向苏民,目光里面充满了不可置信。苏民衝著刘一民点了点头:“这是真的,估计现在整个燕京文坛稍微有点地位的人都知道了。”
苏民又问道:“你们关係很好?”
“他刚替我吵过架!”刘一民的声音压的很低。
当刘一民再次见到李记的时候,已经是在医院里面。走廊里挤满了人,艾清、邹获凡、崔道逸、严晨等人都在,还有一些他没有见过的诗人、例如臧克稼等人。
“一民,你也得到消息了?”崔道逸问道。
“我刚在人艺,师兄,前两天不是还好好的吗?”
崔道逸嘆了一口气,眼角还带著泪痕:“突发心臟病,医院没有抢救过来。”
病房里面挤满了李记的家属,伤心的哭声从病房里面传来。有儿女的哭声,也有夫人李晓为的哭声。
邹获凡悲痛地说道:“他才58岁,两年后才60,年纪轻轻的,就这样走了。这两年他为作协的恢復和文坛青年人才的培养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恢復成立作协文讲所,今年刚准备开始招生,他还没看到文讲所的成立就走了。”
李记去世的当天,还在布置文讲所成立的硬体设施,专门批了最新的电视机和录音机给了文讲所,给林为民同志入学提供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这个墨耗,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接著,楼梯口又急匆匆地赶过来了一群人,以周杨为首,文联的几名重量级的领导也赶到了病房,在医院里的张广年跟在身后。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周杨和张广年看到刘一民后微微頜首,人群自动分开了一条路,直通病房里面。病房里面,李记的儿子像是失了魂一般,嗓子都哭哑了。
周杨握住李记夫人李晓为的手安慰了几句,又对著李记的儿子说道:“也不能全怪你,你不要太伤心了,要不然你父亲走不安寧。”
原来,李记引发心臟病的原因是误喝了李记儿子用来治疗关节炎的药酒。
“周伯伯,张伯伯,我对不起我父亲啊!”
作协很快就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协助家属准备李记同志的后事。崔道逸找到刘一民,告诉他,
家属点名想让刘一民参加追悼会。
“这是李记同志的夫人李晓为同志对治丧委员会提出的要求,一民,也別太难过了!”崔道逸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宽慰道。
刘一民跟季记认识的时间,满打满算还不到一年。记得当时还是因为到作协领取出国的置装费,李记专门找刘一民聊了聊。
“当时,李记同志见我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小老乡”来了!”
之后数次见面,只要有外人在场,李记介绍刘一民,总是说一句:“刘一民同志,我的老乡。
“李记同志在如今的文坛不是属於天生才华洋溢的那群人,但绝对是属於踩著土地干文艺工作的那群人,他是劳动人民的诗人。”崔道逸这个评价,应该是属於文艺界对李记的普遍评价。
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因为去世的消息很突然,加上追悼会举办的也匆忙,李记除了燕京的朋友之外,外地的都没能赶过来。
有些人托朋友送上了輓联,有的人可能现在还不知道。
邹获凡念了念刘一民的輓联:“以笔做枪战斗半生,惊闻噩耗倾痛泪;化墨为犁耕耘一世,恪承遗志续长征。”
崔道逸在旁边催促道:“老邹,別念了,走吧!”
走进礼堂,李记的家人穿著黑色的衣服戴著白站在侧面,李记身穿“四十八槓”的石油工人工作服,今天,以石油工人的身份告別这个世界,
从玉门到大庆,他几乎踏遍了整个新中国的油田,被誉为“石油诗人”,他的诗歌热情洋溢地讚扬了石油工人为祖国挖石油的奉献精神,跟著名的铁人王进喜一起睡过地窝子。
王进喜曾经评价李记,跟李记相比,李记才是革命的老黄牛。
刘一民跟隨著人群,走到李记的夫人李晓为身旁,李晓为神情悲切,看到刘一民后擦了擦泪水,说道:
“一民是吧?老李生前总是提起你,他为文坛后继有人感到高兴,也为豫省出了一名青年作家感到高兴,你能来送他一程,他肯定很开心。”
听到李晓为的话,刘一民更难受了:“李记先生,前几天还说要亲自给我颁奖,他是一位好前辈好诗人,是真正的人民诗人,也是作协的好干部,您节哀!”
刘一民跟李晓为拥抱了一下,李晓为说道:“有时间来家里坐坐。”
在追悼会现场,不少人发言表示对李记的哀悼,为文艺战线失去了李记同志,感到惋惜。在现场,刘一民见到了很多燕大的教授,例如谢冕、吴组等等。
接下来的日子里,报纸和杂誌上,经常出现大家对李记的缅怀作。
外研社,看过《狼烟北平》之后,外研社的留学生兴奋异常,经常聚在一起討论《狼烟北平》
是如何如何的精彩,里面出现的场景跟自己了解到的老北平一致等等。
也有人可惜只看了一次,他们中文半吊子,看一次就像是猪八戒吃人参果,还没尝出来味道就没有了。
纷纷要求,有机会再去看一看。刘一民要求他们把《狼烟北平》好好学习一遍,等到时候再看就容易理解多了。
在李聪仁的带领下,外研社的学生开始了积极学习《狼烟北平》的热潮。
“刘,你的《绿皮书》怎么样了?”李聪仁关心地问道。他今年回去的时候,还专门跟朋友吹嘘了一下,东方有个刘一民,写了一本给美国人的书,关键是写的特別好。
大家都不相信,他等著小说发表,狼狼地出一口气。
“正在翻译,我估计用不了多久,就翻译好了!”刘一民回答道。
也有几个月时间了,老徐同志应该快翻译完了。跟在法国时候相比,老徐同志还是懈怠了。
李聪仁又將自己学中国歷史的苦恼:“学习了一年时间,我以为终於明白了一点,可是抬头才发现,武周的歷史在整个中国的歷史中,只不过占了极小的一部分。我要是真的学完,还不知道要到啥时候。”
李聪仁的吐槽,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纷纷谈论起自己的感受,每次好像都觉得自己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可是没过多久,等接触到新事物的时候,又为自己的浅薄感到羞愧。
“还是美国的歷史好!”李聪仁皱著眉头说道,
“你们那也叫歷史,总共才多长时间,还没我们汉朝的歷史长。”刘一民说道。
李聪仁想反驳,但仔细一算时间,东汉和西汉,加起来还真是跟美国的歷史差不多。
“不过你们美国的歷史也有好的地方!”
李聪仁忙问什么地方好,刘一民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了一下:“短啊,不用背那么多。我们中国学生学起来,还得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你们只有一个现代史就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