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燕大有自己的陶哲轩【二合一】(1/2)
第106章 燕大有自己的陶哲轩【二合一】
听到张鲁平的这番话,田纲顿时眼前一亮,脸上浮现出浓厚兴趣。
能让张鲁平和郑以中拿过来的论文,不用想也知道肯定非比寻常,于是未曾耽搁连忙开口接过话茬应和。
“去我办公室说。”
话音落下立刻走在前面带路。
徐铭头回来镜春园,不熟悉里面结构,便跟着导师并没有多说。
很快众人走进一间办公室,田纲先是把桌面上的东西简单收拾干净,并取出眼镜戴上后这才开始查看论文。
看到论文标题和摘要,眼中顿时闪过惊色。
“院里竟有人证明斐波那契数的无穷性问题,这可是数论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多个数学分支,并将其紧密连接起来推动发展。
对于数论同样不算陌生。
自然清楚素数分布中的无穷性经典问题,如果证明的话绝对会引起数论界热潮。
这时郑以中也没沉默,他拿出上午的验证步骤,同田纲讲出自己的观点。
“田院士。”
“论文中的多尺度解析筛法非常巧妙,我认为对斐波那契数无穷性证明是成立的。”
“能让郑教授认可,看来这篇论文确实不错。”田纲接过写有验证过程的草稿纸点点头说。
下秒。
越发迫不及待,也顾不上招呼张鲁平等人,立刻把注意力投入到论文中认真审核。
至于徐铭他们三个人,则自己找到位置坐下,耐心等待最终的结果。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田纲脸上表情不断变换。
从期待到惊喜。
中间经过短暂皱眉,拿起笔根据郑以中的结果验证步骤进行复核。
最后满是激动之色。
当窗户外面的天色逐渐变黑,他终于停下手上动作毫不掩饰脸上欣喜。
“对了。”
“证明斐波那契数无穷性的公式是成立的。”
“这种多尺度解析筛法,确实能够作为解决素数分布问题的全新工具。”
深吸一口气,讲出这几句话之后,闻言站起来的张鲁平和郑以中顿时浑身放松下来,互相对视一眼甚是激动。
早在上午的时候,他们便隐隐确定,徐铭的论文推动了数论领域筛法工具的发展,但出于对理论数学严谨态度这才搬出田纲院士进行复核。
眼下结果达成一致,表明徐铭的论文确实有资格发表在数学顶刊上面。
然而还没等他们开口接话,又听田纲院士追问起来。
“论文作者是哪位教授?”
前脚话音刚落,紧随其后又接话补充。
“怎么只有中文版?”
在他看来如此水准的论文,只能是院里教授,但仅有中文版可没法投稿顶刊。
“这篇论文并非是院里教授撰写。”张鲁平嘴角挂着笑容摇摇头回答。
田纲一脸惊讶:“难道是哪个博士?”
闻言张鲁平不再卖关子如实说:“它是我学生徐铭的本科毕业论文。”
讲这句话时整个表情只能用两个字形容。
骄傲。
而当此话传进田纲的耳朵中,则立刻把目光锁定在距离自己较远的徐铭身上。
对这个结果非常意外。
“毕业论文?”
约摸顿了两三秒,才回过神来忙详细询问情况。
“高教社杯专家组面试结束那天,你说已经完成的本科毕业论文,难道就是这篇斐波那契数无穷性问题?”
还记得颁奖结束后,他主动和徐铭搭话,表达对年轻优秀学生的勉励。
得知对方那么快就完成毕业论文,认为价值不会多大便没有进一步关注。
结果谁曾想竟是使用新筛法,把斐波那契数的无穷性问题给彻底证明。
若早知道论文含金量如此之高,那说什么都要帮忙审查指导。
徐铭倒没多想,闻言仅点点头表达确定。
刚做完动作又听郑以中附和道:“徐铭从今年四月份便确定了毕业论文方向。”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通过解析数论和复积分优化出多尺度筛法,并成功证明斐波那契数无穷性问题。”
“数学天赋着实难得。”
“尽快把论文翻译成英文版投稿数学年刊,数论界可许久没有这样的进展了。”
田纲重新坐下,给徐铭列举建议的同时,想到什么又多补充句。
“我和数学年刊的主编彼得·萨纳克相熟,以前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时是同事,到时会推荐你的这篇论文。”
“应该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审稿发表。”
徐铭将田纲院士的这番话悉数听进耳中,心里不由得涌现出喜色。
既然要把这篇毕业论文投稿,那肯定是越快越好。
需知数学年刊作为数学界顶刊,由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机构发行,截至目前已经有着一百多年历史,
平均审稿周期最少都在六个月,相比数学领域其他期刊较为漫长。
但若有数学界的知名作者对论文推荐,优先审稿的话流程上能节约不少时间。
这显然是好事。
正当徐铭想着这些时,导师张鲁平的声音下秒突然在耳旁响起。
“能让田院士开口帮忙的论文,这几年整个燕大可都找不出几份来。”
徐铭闻言自是没能半分耽搁,连忙近前两步向田纲院士由衷表示感谢。
“谢谢田院士。”
“你是我燕大数院的学生,如果能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学校脸上也有光,我作为你的前辈应该适当帮忙。”
田院士看到徐铭的举动脸上笑容更盛,摆手以长辈的口吻回应这么句。
接着他嘴上话语不停,又看向徐铭表达自己的期望。
“能在这个年纪里取得数论领域上的成就,已经超过世界上很多数学人。”
“陶哲轩去年三十岁获得菲尔兹奖。”
“而你就是咱们燕大自己的陶哲轩,希望你未来能有更高的成绩。”
“有机会可以随时来这里交流。”
“在我的印象中,田院士可还是头一次,对学生有这么高的评价。”郑以中脸上堆着笑容率先开口附和句。
作为燕大数院的教授,对国际数学界的情况,那自然是了解的非常清楚。
要说最近两年风头最盛的数学新星,毫无疑问要属去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以三十岁年纪拿到菲尔兹奖的天才数学家陶哲轩。
如今田纲院士,将徐铭比喻是燕大的陶哲轩,绝对称得上是非常高的评价。
徐铭对这个名字自然更为熟悉。
还记得新生报到入学后,头次去图书馆,便看到关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海报。
其中菲尔兹奖获得者陶哲轩的名字格外刺眼。
是每个数学人最想获得的荣誉。
“谢谢田院士,我把论文翻译完再找你审查。”徐铭再次表示感谢。
然田纲则直接摇头道:“你的论文不用找我修改了。”
提起这件事他更是感到诧异,徐铭身为本科生在数学上有着很高天赋就罢了,没想到写起论文也找不到一处逻辑错误和格式符号方面问题。
要知道他无论在海外名校任教还是回国,每年帮忙审查的数学论文数量,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且每篇论文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些错误。
结果在徐铭这里却愣是无从下手。
其中哪一个公式符号都称得上巧妙,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明确。
不过想到徐铭刚入学,就先后发表数学和无线通信领域顶刊论文。
便随之释然了。
只能说天赋这种东西,有时候哪怕教授都眼馋。
可惜没法强求。
当然他也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卖关子,随即便又详细解释了几句。
“你的这篇论文很完美,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等翻译完直接投稿就行。”
“相信张主任和郑教授也有这种感觉。”说到最后不忘分别向两人笑着投去目光。
张鲁平回忆起来。
“其实我在审查小徐第一篇论文的时候,都没能找到需要修改优化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