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物院也干了【求月票订阅】(1/2)
第126章 物院也干了【求月票订阅】
“这篇论文进步很大,证明框架精简,定理条件也比较充足未有遗漏。”
“之前给你指出的问题基本都规避了。”
“准备投哪家期刊?”
数学科学院,理教楼教授办公室。
张鲁平坐在办公桌旁椅子上,桌边放着杯茶,右手滑动鼠标浏览屏幕中论文。
边移动视线审视,边同身旁的刘新杰搭话,从表现来看称得上满意。
内心略显忐忑的刘新杰,听到导师这番评价,总算把心放进了肚子里,浑身顿时放松的同时,嘴角逐渐上扬浮现出一抹弧度现出笑容。
下秒连忙开口回应。
“我打算投给理论与应用数学通讯。”
倒不是说他害怕自家导师,主要先前几次实在留下了不少心理阴影。
被接连打回去修改不说,更是和徐铭的论文,形成鲜明对比。
为此面对自己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他也是暗自给自己施加压力,下决心写出篇让导师满意的数学论文。
不管怎么讲,他都是导师唯一的硕士研究生。
总不能到时候答辩丢脸。
至于比他后入门的师弟徐铭,人家是直博,和他这种保研的不太一样。
从暑假开始,他除全身心投入在论文上,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向几位博士师兄请教,尤其同徐铭针对选题方向展开讨论。
在顺利完成撰写之后,便拿来让导师审查。
并且值得一提,他还特意选在课题结题这天,正是知道导师心情比较好。
“那就按你的打算投稿吧,问题不大。”张鲁平从电脑屏幕上收回目光点点头。
然刘新杰这时却提不起喜色,反而有些五味杂陈。
毕竟他付出这么多努力,在硕士要毕业时,才撰写出篇能投稿给理论与应用数学通讯的论文,但要知道徐铭刚入学报到的时候就已经在此期刊上发表。
两相对比下来,让他不得不再次感叹,普通人和天才之间的差距。
确实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关键单靠勤奋,连徐铭背影都看不到。
谁让徐铭偏偏是最卷的那个。
念头在脑海中快速闪过,他接着不再耽搁时间,再次接上导师的话茬。
“好的导师,那我等下就投过去。”
话音落下正准备离开,却见虚掩的办公室房门,被人从外面推开。
“张主任没打扰你吧。”
唐亚愚推门进来,视线直接落在张鲁平身上,主动开口打了声招呼。
张鲁平闻言立刻抬眼望去,看到是熟人,忙站起身接过话茬招呼其到沙发坐下。
“老唐来了啊,赶快坐。”
正所谓数学物理不分家,张鲁平作为数院主任,自然没少和物院方面合作,因此对物院的人不陌生,尤其唐亚愚还是国内凝聚态物理领域专家。
唐亚愚见此倒也没有拘谨,直接走到旁边沙发坐下。
不远处的刘新杰,则非常有眼力劲,忙在饮水机处接了杯热茶递过来。
待双方都坐下,唐亚愚接过并未卖关子。
直接开口进入正题。
“今天我这不请自来,是想找张主任帮帮忙。”
“帮忙?”张鲁平闻言低喃一句等待下文。
物院和数院本就经常合作课题,互相之间帮忙确实不是多么稀罕的事。
起码频率上要比信院那边高得多。
“目前我们物院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上,关于磁性掺杂拓扑绝缘体材料样品的制备,遇到不小瓶颈导致后续实验无法展开。”
“所以想尝试利用相场模型,来进行模拟计算。”
“加快材料样品的制备。”
“就想向张主任借几位相场模型课题人员,来帮助我们模拟预测。”
唐亚愚快速讲明情况,说完便端起茶杯,边放到嘴边润喉边等待下文。
霍尔效应发现在一百多年前,即通电导体在垂直磁场中产生横向电压,源于洛伦磁力使电子路径偏转。
直到二十多年前,克利钦发现量子霍尔效应,在强磁场和极低温下,二维电子气的霍尔电导呈现量子化平台。
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则是通过材料自身的自发磁化和拓扑能带结构,实现零磁场下的量子化霍尔电导。
可以说唐亚愚他们团队研究的,乃是属于诺奖级别的重要物理项目。
不过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提出后,尽管国际上有许多团队都展开了研究,截至目前却没人能实际观测到,零磁场下的量子霍尔电导。
使得理论无法转化为定理。
其中最难的环节,便是观测材料样本的制备。
毕竟要想确认零磁场下的霍尔电导,材料需满足三个必要条件。
能带结构具有拓扑特性,形成一堆边缘态。
具有长程铁磁序。
体内为绝缘态,仅一维边缘态参与导电。
经过整个团队的研究,最终把目标放在,磁性拓扑绝缘体的方向上。
本来正常情况下要研发制备这种材料,需进行大量的实验不断投入试错成本,不夸张的讲几年都有可能。
然而在在最困难的时候,相场模型课题却取得成功。
在学校会议上,唐亚愚得知此消息后,第一时间便想到了自己项目。
或许能通过相场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减少实验试错成本以及周期。
如此只要顺利的话,整个项目的时间有望缩短。
关键可以在国际上领跑。
作为凝聚态物理领域,达到诺奖级别的项目,全球参与研究的团队可不在少数。
甚至不夸张的讲,他们项目的成员,每天到工作岗位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查看国际上有没有什么新闻,不然被别的团队抢先完成实验的话,那么这段时间整个项目内所有人的努力基本白费。
和打水漂没有任何区别。
张鲁平对物院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项目,自然是多少了解一些的。
自己的相场模型能助力国内凝聚态物理研究,这无疑称得上是件好事。
他对此并无异议。
不过出于严谨的物理数学态度,最终他并未直接满口把事情答应下来。
而是讲出自己的担忧。
“我们的相场模型,目前只在高温合金裂缝上,完成了最终实验值验证。”
“可从来没有用于量子材料预测?”
“关于这点我考虑过,既然有可行的方向,无论能否成功总要尝试才行。”
“这对你们来说耽搁不了多少时间。”唐亚愚接过话茬笑着补充了句。
张鲁平知道对方这话确实没毛病,作为科研人员确实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性。
另外正如唐亚愚讲的那样,只是使用相场模型,预测量子材料的话,仅需输入相应参数求解就行,确实费不了多少时间精力。
念头停留在这里,略作思索后给出自己的回答。
“咱们两个院之间互相合作是应该的,但这几天课题组的人在和航发那边对接工作,将相场模型求解器集成到他们的cae平台上。”
“估计还要个几天时间才能回来。”
“这没有关系,年后再进行也是可以的。”唐亚愚闻言未作迟疑直接回答。
眼下都已经过完元旦,距离月底春节放假没剩几天。
自然不会在意年前这一小会儿。
何况磁性拓扑绝缘体材料的制备,本就是项难题。
张鲁平听到唐亚愚的话微微点头,下秒却又像是想到什么不由多补充句。
“对了。”
“徐铭眼下倒在院里,就是他最近在忙自己的数论孪生素数猜想课题,能不能抽出空帮忙要看个人意愿。”
别人可能不太清楚,他却知道元旦假期里,徐铭心思都在课题研究上。
主要考虑到徐铭对相场模型的贡献,以及确实没有太大工作量这才提了嘴。
唐亚愚对徐铭自然不陌生。
先是自己的博士生李由向他推荐,后面又在量子力学公开课上遇到,并且他对于徐铭的物理天赋很是称赞。
若非不好从数院抢人,以及担心埋没数学天才,他早想办法把人弄到物院。
现在听到徐铭能帮忙解决相场模型问题,整个人顿时便忍不住有些激动,忙接过话茬流露出期待的情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