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投稿《科学》,不会亏待你学生【三(2/2)
随即实验室内的氛围,也再次变得融洽,李由等人更是主动向徐铭请教凝聚态物理知识。
对此徐铭自没有藏私,积极同众人互相交流。
甚至值得一提的,他还被邀请到箐华食堂,品尝这边饭菜的味道。
直到天色逐渐被黑夜笼罩,这才被李由等几位师兄亲自送回到燕大博士宿舍。
……
彻底解决物院这边的项目。
徐铭全部精力,便都放在了孪生素数猜想上。
继续使用优化后的代数多尺度解析筛法,对孪生素数猜想进行推导证明。
另外假期创新改造相场模型方程的时候,思维碰撞下还涌现出不少新的思路,对孪生素数猜有着更深理解。
如此加上全新的筛法,证明过程中称得上非常顺利。
只不过整个步骤和过程比较繁琐,需要一定时间将完整证明推导出来。
届时得出证明公式,便能着手撰写论文。
投稿给数学年刊。
是的。
面对自己在数论领域新的成果,他并没有更换投稿期刊的打算,依旧准备选择数学年刊进行投稿。
除数学界四大期刊相差不大外,主要参加国际数论会议时和卡茨以及伊万尼克教授,都相处的非常愉快,且在晚间讨论会时有着不少收获。
至于信院那边,则暂时没有什么重要事情,相比较物院显得很平静。
转眼来到月底。
徐铭终于收到了唐亚愚教授的消息,被告知项目论文已撰写修改完成外,还特意给他发了一份看有没有问题。
待打开后,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论文通讯作者为唐亚愚和王其坤两位教授。
他的名字则在一作最前面。
虽说这还是他首次接触到物理领域论文,查看完却也不得不感叹,确实不愧是两位大教授修改完的论文,根本找不到有错误的地方。
所以当即便发去了回应邮件,并打了电话说明。
最终在二月的最后一天,关于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观测实验的论文,正式以燕大和箐华两大高校名义,投稿给科学顶刊杂志期刊。
尽管从投稿到编委会进行验证,然后刊登向物理学界播报需要时间。
但对于燕京大学和箐华大学来讲,已然知道国内凝聚态物理取得了巨大成果。
——
“听说物院那边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3月2日,周一,数学科学院理教楼。
办公室内张鲁平满脸好奇,主动向面前的徐铭询问相关情况。
年前唐亚愚过来找他借人,想把相场模型应用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上,虽然他认为基本不可能起到什么明显的作用,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两个院合作,并在徐铭答应参与后又把吕昂等人安排过去帮忙。
后边刚好正值春节假期,便没有过多去关注。
结果开学后二月份刚结束,他突然听到消息,物院在凝聚态物理上取得重大进展。
这显然出乎意料。
毕竟他作为国内首个研究相场模型的人,对其情况再清楚不过。
本质上是为国内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升级助力,通过相场模型预测涡轮叶片高温合金裂缝,减少发动机的试车次数和研发成本以及周期。
尽管在工业验证中,取得令人惊讶的实验值,目前已集成到航发集团平台上。
但要说预测量子材料的参数,怎么看都行不通。
面对这种疑问,今天趁着博士讨论班结束,他便把徐铭喊到办公室打算相信询问下状况。
徐铭在自家导师跟前丝毫不拘谨,闻言倒也没有多想直接点头如实回应。
“是的。”
“唐教授他们通过相场模型预测参数,制备出磁性拓扑绝缘体材料样品。”
“成功在低温零磁场下,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相关论文已经投稿到科学期刊杂志。”
可以说在徐铭刚讲出前两句时,张鲁平脸上浮现出来的表情便有些怔住,实在无法理解这种超出常理的事。
脑海中更是涌现大量问号。
相场模型还能精准预测出量子材料参数?
这怎么可能?
身为数院资深教授,他可不会归咎到运气上,必然存在着有他不了解的情况。
在徐铭话音落下的瞬间,就再次追问起来。
“真是我们的相场模型预测的参数,高温合金裂缝可和量子材料相差甚远?”
徐铭听到导师这句话,眼中顿时闪过诧异,俨然没想到导师竟还不知道其中详细情况,于是连忙开口具体解释起关于相场模型的事。
“是这样的导师。”
“我也认为唐教授他们选择相场模型,很难预测出符合要求的量子材料参数。”
“所以我就在假期的时候,根据量子材料特性,对控制方程重新进行了改造,索性最终结果的还算令人满意。”
“我说怎么回事,原来是你重新构建了方程。”张鲁平听到这里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然放松的神色还未完全呈现出来,下秒忽地想到什么猛地坐直身体。
“等等。”
“你说你重新构建了相场模型的控制方程?”
待回过神来抛出这句话的时候,惊讶之色比刚才还要盛上几分。
有徐铭一周时间解决模型热弹性效应问题,他对假期构建新控制方程并不觉得意外,关键这次涉及到的可都是凝聚态物理知识理论。
特别能够精准预测出,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材料参数。
除需深厚的物理和数学知识理论外,更要将两个学科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才行。
但他明显不知道,徐铭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竟具有这么高的水平。
伴随这些念头快速在脑海中闪过,他暂时压制住心底里的惊讶情绪,顺着徐铭的回答继续往下面询问。
“徐铭。”
“我怎么没听你说过,你还研究过凝聚态物理?”
“年前有段时间比较感兴趣,就在图书馆看了不少相关的文献资料。”徐铭并未多想点点头沉声回答。
就是这话传进张鲁平耳朵中后,顿时心中一个咯噔。
脑海中不由得萌生出一个念头。
“坏了。”
“该不会是被孪生素数猜想打击到,想转变领域研究凝聚态物理吧?”
他担心会给徐铭带来压力,除非徐铭主动提起关于博士课题孪生素数猜想,平时并不会主动去询问。
可直到现在对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依旧没有突破性的重要进展,加上国际数论界的情况同样如此,这说明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难度很高。
无愧为数论皇冠上的明珠。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多尺度解析筛法构建者,顶着数学界莫扎特以及数学新星等名号,若迟迟无法在孪生素数猜想中获得正反馈。
若一旦钻进牛角尖,确实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
对数学和自己丧失自信。
处于此种状态,跑去研究凝聚态物理倒也正常。
关键若早就发现那还好,可以调节减轻压力,或者直接放弃孪生素数更换课题。
起码心思还在理论数学上,凭借天赋以后照样能在其它分支取得成绩。
可眼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取得成功,且论文还要发表在科学这种顶刊杂志期刊上。
说不定徐铭真有可能彻底放弃数学,转身投入到凝聚态物理的怀抱。
如此对国内数学界,乃至国际数学界,都称得上极大的损失。
甚至远的先不讲,他作为徐铭的导师,田纲院士那边估计都不太好去交代。
毕竟国内数学界可早把,摘取菲尔兹数学奖打破零记录的希望放在了徐铭的身上。
快速思索这些权衡利弊,张鲁平觉得不应该直接去要求徐铭专注数学,毕竟徐铭可没有明确告诉他,想要放弃数学改研究凝聚态物理。
深吸一口气,依旧让自己保持和蔼笑容,开口向徐铭搭话表示。
“我这边没其他事,就不耽误你的时间了。”
“快先去忙吧。”
“好的导师,那我先回去。”徐铭站起身礼貌回应。
原本今天刚好被导师喊过来,他还想提下代数多尺度解析筛法优化成功,并对孪生素数猜想展开证明的事情。
既然导师没提这茬,就又把话给憋了回去。
想着等正式完成对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再向导师分享这份喜悦。
……
张鲁平望向徐铭的背影,待彻底从视野中消失,方才收回目光变得忧心忡忡。
“唉~”
“学生天赋太好,有时候也是种烦恼啊!”
自顾自感慨低喃一句,随即停下手上动作,站起身准备去物院一趟。
起码先弄清楚,物院方面有没有打算挖人的想法。
主要大家都是燕京大学的教授,谁不知道谁。
真解决不了这件事,那只能赶紧去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找田院士来。
总之说什么都不能让徐铭放弃数学。
虽然都常讲,数学物理不分家,但实际上还是两个不同的侧重方向。
编程算法能帮助数学家解决更难的猜想,凝聚态物理却需投入大量时间深入研究才行。
张鲁平和物院本就有过课题合作,对这边的情况倒也称得上轻车熟路,不多时便来到唐亚愚办公室。
“老唐。”
“我恭喜你发了篇顶刊。”
迈步走进去看到坐在办公桌旁的唐亚愚,率先开口爽朗喊上一嗓子。
闻言唐亚愚抬眼看清来人,脸上顿时堆出笑容。
忙站起身走到旁边沙发处招呼。
“是张主任来了啊,你可是我这里的稀客,快坐我给你倒杯茶。”
“从体育馆运动完回来,顺便到你这坐坐。”张鲁平边说边脱掉外套露出两个臂膀上的肌肉随口接上句。
唐亚愚接完茶转过身看到这幕,顿时满头黑线,知道了对方的来意。
在学校众多男教授中,张鲁平除了数学,最大的兴趣便是喜欢健身。
经常有时间就去学校体育馆锻炼。
以至于如果不是校内的人,谁见到都难和燕京大学的数学教授联系起来。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想要和张鲁平抢学生,那基本属于抢不过也打不过。
然唐亚愚既做出了决定,可不会轻易更改。
走过来在对面坐下,依旧保持着笑容,主动向张鲁平表示感谢。
“我们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能取得成功,可离不开张主任你们相场模型的帮助,若不是依靠模型预测出准确的量子材料参数,再有两年也难观测到反常霍尔效应。”
“这我不好居功,主要是徐铭构建了新的方程。”张鲁平闻言立刻摆手回应句。
唐亚愚点点头道:
“小徐在物理学科上很有天赋,这次他作为论文一作投稿给科学期刊,绝对不会亏待张主任你的学生。”
听到唐亚愚这句话,张鲁平眼中闪过惊讶,未想到竟给了徐铭论文一作。
虽然自己学生有了篇学术顶刊论文,他这个当导师的应该感到高兴,但怎么看都像是物院想要挖墙角。
念头正停留在这里,下秒又听唐亚愚开口说,并且这回直接表明了态度。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