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十万锦衣镇江山,大火燎原帝属谁?(1/2)
第110章 十万锦衣镇江山,大火燎原帝属谁?
“陛下。”
“我朝轻徭薄赋,采取十一进制,以蓟镇良田两万五千六百二十一顷为例,每亩地产粮约3.5石(196斤),折现银约2两,征田赋约200文,即512万两银子。”
“全国卫所清查之后,恐怕田亩数量会达到五百万顷,全数收起来至少八千万两。”
“两京一十三省并甘肃总督辖区,卫军80万人,如何养不起?”
轮椅上的邬思道看出了雍平帝的踌躇,正色道。
事实上,历朝历代对于赋税收入都是存在中饱私囊情况,尤以前明最为严重,明朝末年(崇祯年间)田赋及人丁税约2000万两白银,其它税约300万两白银。
理论上,前明的收入潜力可达2.5亿两白银以上,实际征收额仅为潜力的1/10左右,主要因土地兼并导致上缴收入大量流失。
国朝承袭前明,赋税一塌糊涂,这也是为什么雍平帝要改革的原因,再不改革,必将陷入崩溃。
“先生之意,朕如何不知?”
雍平帝面露难色,无奈道:“国朝现如今在册的良田约400万顷,赋税收入尚且不足两千万。”
“这些卫所屯田交予军户耕种,朕担心的是重蹈覆辙,收上来的赋税不足十分之一。”
“官员上下勾结,沆瀣一气。”
“陛下。”
就在这时,苏培盛递上了一份折子:“武侯今日上奏。”
“贾琰?”
眉头微皱,雍平帝接过奏折,打开一看,脸上表情变幻莫测,折子上的内容恰恰解决了他最担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他这个皇帝想不到办法。
“陛下。”
见状,邬思道不禁好奇的问了声:“武侯何意?”
“先生自己看吧。”
雍平帝将手中奏折转交给了他。
‘沙沙!’
邬思道看完之后,郑重道:“从卫所基层将领、士卒中委任县衙官吏、衙役,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让锦衣军监察地方府、县,但凡有一点缺额,直接寻到所在府、县官员。”
“如此一来,陛下就不需要担心这些军户屯田收不上赋税了。”
“只要第一年赋税收上来,国朝现有的局面就会被打破。”
“陛下能够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整肃两京一十三省。”
“先生以为朕应该同意?”
注视着邬思道,雍平帝莫名道:“以贾家子这份奏折,锦衣军不再着眼于外,而是下放于内。”
“一省设一千户所,一府设一百户所,一县设一总旗,一乡设一小旗。”
“遍布全天下,至少十万锦衣军,已经追得上前明时期的锦衣卫规模了。”
前明时期,厂卫臭名昭著,国朝建立之初,这才改锦衣卫为锦衣军,专司刺探情报诸事,为得就是消弭在天下人心中,厂卫的固有印象。
如若这般扩充人手,必将引得人心惶惶,他这个皇帝还怎么坐稳江山?
“陛下以为都察院可否担当大任?”
“十三道监察御史能够起到严查地方的作用吗?”
“如果不让锦衣军来做,那么,这些卫所裁撤之后的良田,谁又敢保证不会被人中饱私囊。”
“就算新置府、县官员一应抽调寒门出身,可他们就真的不会行欺压鱼肉百姓之事?”
“臣以为锦衣军的出现未必是一件坏事,给他们警醒自身,确保国朝能够把赋税收上来。”
邬思道沉声道。
“是朕迂腐了。”
雍平帝长叹了口气,眼中露出了坚定神色,下达诏令:“传旨,一应裁撤卫所,无劣迹者,卫指挥使迁知府,指挥同知迁府同知,指挥佥事迁府通判,卫镇抚迁知县,千户迁县丞,副千户迁主簿。”
“百户迁巡检,试百户迁典史,总旗迁狱吏,小旗迁驿丞,挑选精干士卒填入三班六房。”
“由钦差大臣全权署理,定下之后,再行汇总名册,递至吏部、户部备案。”
“边军、卫军一应军饷等同于京军,蓟镇抄没所得,拨付三百万两予蓟镇,二百万两予河北卫军,余下八百万两押送入京,交由内务府清点。”
“是。”
随侍的秉笔监太监立即应声。
“陛下,武侯上奏设立军器监。”
苏培盛再度禀报了一个消息。
“军器监?”
“他要做什么?”
雍平帝脸上露出了一抹惊疑之色。
“陛下。”
没等苏培盛回答,邬思道笑着说道:“武侯年少轻狂,出征漠北之前曾在工部询问过火器之事,又主导重建了京师三大营,想必是对火器有特别的兴趣。”
“这倒也无妨,十二团营的一应军器并非由兵部监造、工部生产,而是由内务府武备院供给。”
“京师三大营的兵甲不如直接交给军器监,军器监人员繁杂,想要做些事情不被发现都不容易。”
‘原来如此!’
雍平帝这才卸下了防备,扬了扬手,随意道:“武侯要设立军器监,那就由着他。”
“从此以后,京师三大营的兵甲一应交由军器监负责,军器监正暂为正五品,少监从五品。”
“拨付一百万两银子以做军器研发之用。”
早在顺康帝时期,九边重镇就设有匠造作坊,用以修补、制造一些兵甲,边军大多数兵刃都不是工部生产,有时候干脆让他们自己打造,十二团营就更不必说了。
内务府统辖三院之一的武备院专门负责宫廷鞍辔、甲胄、兵器等器械的制造与管理,十二团营的一应所需都是出自这里。
历史证明了火器用于城防守备可以,但是用于沙场厮杀有明显缺陷,前明的火器面对女真鞑子的弓箭,毫无招架之力,大乾从建国起就不怎么在意。
而且,刚刚进账了一大笔银子,雍平帝阔得很,能够用区区一百万两让贾琰走上‘歧途’,多好。
“是。”
苏培盛识趣的应声,下去拟诏了。
雍平七年的五月中旬,一场变革悄无声息的从九边之一的蓟镇开始。
雍平帝与太上皇达成了默契,朝中仅仅知道裁撤九边之中的五个重镇,只保留甘肃镇、宣府镇、蓟镇、辽镇,增设了天津水师,用以防卫渤海、东海的海上威胁。
六部、都察院都没有意识到地方行政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雍平帝任命了镇国侯牛继宗、理国侯柳芳、修国侯侯孝康为钦差大臣,赐下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之权,绕过了吏部、兵部。
三人分别前往北直隶、陕西、贵州裁撤卫所,置府、县,连带着官员都用卫所军官,根本不需要通过朝廷动议,更不需要经过文官势力,另起炉灶。
等到朝臣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国朝三分之一的府、县完成了换血,摊丁入亩已经是实际执行的国策,超过五百万顷良田的赋税进入皇帝内帑,而非国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