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总有刁民想害朕(1/2)
第29章 总有刁民想害朕
“the voice?好声音?”
还是翌日,还是中午,还是食堂。
伊莎贝拉再再再一次的出现在了哥伦布的面前。
当那金发身影好像金毛儿,舔着个脸,端着个盘,‘自然’落座后,哥伦布真的是……
有些想笑。
伸出手,勾了勾。
果不其然,如他设想的一样,伊莎贝拉从霍格沃茨的长袍里摸出了一迭a4纸。
实话实说,一夜之间写完故事,这个速度在圈子里并不算快。
因为故事这个东西在好莱坞里仅算一个脑洞,它是没有字数要求的,因此,只要一个家伙思如尿崩,那一个小时写完脑洞,两个小时寻完bug,三个小时做完大纲都是很正常的。
唯有填充角色,确认冲突,敲定旁枝末节使其合理,让大纲变成一个真正的剧本,钻研时间才会飙升,让熟手干,最少也要三天,新人就没法估计了,写写改改一年的都有。
所以,24小时不到,伊莎贝拉便拿出了一个故事,这在哥伦布看来没啥问题。
并且,这种速度只能证明你有表达欲。
但,等他看到伊莎贝拉所写的内容后——
他整个人顿时就眯起了眼。
“这是你写的?”
他抬起了头。
向坐在对面的女孩投去了诧异的目光。
“yeah~”
伊莎贝拉点了点头,道:“导演,是有什么问题吗?”
“您直说就行了,我能接受。”
伊莎贝拉是真觉得自己写的不够好,毕竟这是她第一次写作嘛。
可她的承认则让哥伦布的额头上冒出了道道沟壑。
“问题?”
“嗯……你写的这个故事没有问题——”
“你把背景从东海岸搬到了英国乡村?把主角设定成了喜欢音乐但却得不到很好教育的女孩?就连教会的唱诗班都对她说no?这是最贴近生活但又突出矛盾的写法。”
“然后,你对主角的家庭成员做了本土化的改造?”
“姐姐喜欢美术向往欧洲但却郁郁不得志?这就是贴近史实的创作。”
“而保留公路片内核,也就是心灵探讨的同时还往里面加入了商业片的竞技元素?the voice的赛制是以市、郡、国家的方式进行的?”
“噢——”
“伊莎——”
“你这个故事很不错——非常不错——”
“你真的没有学过写作吗?”
是的~
在哥伦布的眼里,伊莎贝拉写的这个新故事那就是标准的好莱坞创意。
因为所有的好莱坞电影,不管是商业向的还是冲奖向的,它们总喜欢夹杂一些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这个探讨可能不会展开,甚至可以说大家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但,只要提了问题,那就会显得他们的电影很深刻,能给世界一种寓教于乐的感觉。
并且,只要你提出了问题,那影片就拥有矛盾了。
这会让你的剧情自然而然的出现戏剧上的冲突。
例如,当伊莎贝拉把唱诗班融入背景后,哥伦布的脑子里甚至就已经冒出了对话——
故事的主角想要参加歌唱比赛?
ok,觉得她不行的人会说你连基础的声乐教育都没有接受过,不要浪费时间了。
然后巴拉巴拉的表示,乡村唱诗班里的某某某也去了,他有天赋还有老师。
这么一写,第一阶段的反派和介绍不全都出来了吗?
并且,这种讲述,还会让你的镜头看起来非常的精练!
因为反派不是另外设计的,而是融入背景的,当电影的叙事时间非常有限时,它们是没法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弄个从天而降的反派然后慢慢讲述它的来历的。
然后,主角姐姐对维也纳的向往在哥伦布看来也可以拓展——
主角的姐姐希望从英伦三岛飞往欧陆,这种剧情也算是一种梦想上的跃迁。
姐姐的失败可以写成她反对主角的理由。
姐姐窥视了外界的残酷,且被现实抹平了棱角,当姐姐和主角都是乡村女孩时,已经认命的姐姐向主角传递的就是‘躺平’的想法:
‘我们没有资源的,我们打不过那些起点比我们高的人,所以努力不如躺着。’
颓的感觉直接就出来了。
接着,一顿挣扎后,姐姐支持主角去参赛,并送了一幅画。
这里就可以写成姐姐对生活重燃希望。
妹妹的阳光感染了她。
而姐姐的这种成长,不就是公路片想要探讨的灵魂淬炼吗!
并且,这种成长还是融入主线的!
还是那句话,电影的叙事时间是有限的,你可以给故事做多个支线,但必须要让支线融入主线,说通俗一点,你可以讲述多个故事,但所有的故事都得为主角的成长而服务,这不是说群像化的电影不能拍,而是商业电影的首要原则就是让观众看懂看爽。
但,以上这些,那只是哥伦布瞧见的第一个惊喜点。
第二个惊喜点在哪?
那是节奏。
他之所以会觉得原剧本不好,那是因为原剧本里的故事太平了。
这也是公路片的问题,公路片讲的是心灵之旅,本来节奏起伏就不大。
能不能打动人真的是全靠观众的悟性。
然后,伊莎贝拉做了啥呢?
她保留了原剧本里a点到b点的救赎之旅的叙事躯干。
但同时,她又把这段旅程拆分成了三小块。
第一块,是从乡村的家到市级的歌唱比赛;
第二块,是从市级的歌唱比赛到郡级的歌唱比赛;
第三块,那是从郡级的歌唱比赛到国家赛。
当公路片强调的心灵救赎可以分段展示时,一部电影的节奏就很好把控了!
例如,在瞧见这样的设计后,哥伦布的脑子里便立马冒出了影片的基础节奏——
电影开头,用八分钟来介绍主角一家,场景就是乡村小屋,用家里的鸡飞狗跳来展示大家的loser人生,爸爸是成功学讲师?ok,你现在失业了。
这个过程中,主角不用出现,而在展现完大家的失败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主角和个小太阳一样登场了,她想要参加歌唱比赛,但遭受质疑。
反差出来了,矛盾出来了,目标也确定了。
吵吵闹闹后,谁最宠主角,谁就出来一锤定音,接着,电影从第十六分钟开始,就可以展现英国乡村到市里的公路旅途,这段剧情在刻画时甚至可以加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乡村的原始和城市的现代化就是最好的视觉反差。
而反差出现后,对过去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探讨还会少吗?
就比如说,老人喜欢说,英国过去多么伟大,守旧的家庭成员不想离开自己的家。
但年轻人渴望出去看看,大家可以因此而吵架。
整个过程不需要持续太多时间,甚至可以用不欢而散的镜头进行转折,因为当电影走到二十四分钟时,进城比赛后,全家人会默契的为主角加油。
他们可以用镜头语言描述温馨的家!
他们可以用镜头语言描写大家的善!
而在这个时候,若是非要突出一个人的心灵升华,那只要把镜头对准第一个支持主角参赛的家庭成员就行了,让转变,融入故事!
好莱坞电影之所以强调节奏,那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一个场景看久了就会疲劳,一段故事听多了就会乏味,所以,好莱坞的项目在创作时就会卡着时间切镜头,让观众在对一个景一段事失去兴趣前收获新信息。
这种操作,对于学过的人来说,是不难的。
但对于没学过的人来说嘛……
如果你有天赋,那你没学过也能写。
可有天赋这种事在好莱坞本身就是一件很扯淡的事。
能在好莱坞赚到钱的,那都是有天赋的。
可很多人穷极一生都写不出票房过亿的本子。
因为天才之间亦有差距。
而现在……
伊莎贝拉用升级流的方式给公路片加入节奏?
“伊莎,我认真的问你一遍,你确定这个故事是你写的吗?”
哥伦布面色严肃的望着伊莎贝拉,“the voice的三段式构思是你自己想的?”
“用竞赛的方式切开公路旅途是你自己想的?”
这个当然不是伊莎贝拉自己想的!
作为一个穿越者,《好声音》这种点子肯定是来自前世的记忆啊!
昨天晚上,在想到唱歌比赛后,伊莎贝拉便觉得,前世,好声音那种赛区制的竞技流程挺适合电影展现的,于是她便抄了过来。当时她只是觉得《好声音》和公路片的结合挺有意思的,但现在,从哥伦布的反应看……这个点子好像还挺不错的?
“这个真的很棒吗?”
伊莎贝拉想要答案。
“当然。”
哥伦布点了点头。
“噢——”
伊莎贝拉开心了,笑着道:“导演,我可以向你保证,现在你看到的故事都是我自己写的,但,我也承认,比赛的流程有借鉴,就比如说……《谁能成为百万富翁》?”
《谁能成为百万富翁》是英国知名的竞赛类电视节目。
若是非要形容,《开心词典》就和它差不多。
参赛者只要连续答对15道题,便能拿走一百万英镑。
而想要登上电视参加大赛,你至少得先经过两关筛选。
第一关是电话问答,第二关是现场复赛。
前者指的是报名后,主办方会随机联系报名人,问三个问题;
只要回答正确,便能进入复赛。
后者指的是拥有复赛资格的人在线下的指定地点回答主办方的问题;
这一轮里,名次最高的人将依序登上电视。
虽然《百万富翁》的参赛流程也是升级制,大区制,伊莎贝拉写的《好声音》和它差不多,甚至你都可以说伊莎贝拉在抄人家的赛制,但,这不重要不是吗?
且不说架构相似这种事在好莱坞很常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