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鸭绿江之战(2)(2/2)
连发射击?从未听说过。
这简直就是便携的机关枪嘛。
虽然比机关枪弱了很多,但这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把枪比尤里想像的要强太多了。
“哈,哈哈!去死吧,你们这些倭寇(鬼子?)!”
或许是肾上腺素飆升的缘故。
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的尤里,开始朝日本军疯狂扫射衝锋鎗。
而这样的景象,也在俄军的各处战壕中上演。
噠噠噠!
噠噠噠噠噠!!
“那又是什么鬼东西?!”
“是水管!俄国佬正用下水管道开枪!”
“这些俄国混蛋,打仗还真是离谱!”
不仅仅是机关枪、地雷和环形铁丝网,现在竟然还冒出了一种未知的新武器,日本军在震惊中忍不住咒骂起了这个世界。
更糟糕的是,俄军不仅装备了衝锋鎗。
只要日本军一踏入战壕,就会立刻被俄军用强大的沟通工具——霰弹枪,狠狠地招呼在肚子上。
据说,起初那些军官老爷们因为这种只配对付野兽的武器,拒绝接受德国人提供的霰弹枪。
当然,对於那些早已爱上霰弹枪猛烈威力的俄军士兵来说,这种温室里长大的少爷们的废话根本不值一听。
砰砰砰~砰砰~!
於是,每当日本军冒著枪林弹雨艰难抵达战壕,就会被俄军用衝锋鎗和霰弹枪重新送回老家。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號角声。
看来是撤退的信號。
因为日本军终於像等待了多时一样,仓皇开始逃命了。
“日军撤退了!我们贏了!”
“乌拉!乌拉!乌拉!”
尤里和其他俄军士兵无一例外地欢呼著,庆祝他们在首战中大胜日本军队。
“喂,我偷偷藏了一瓶伏特加,要不要用它换你的衝锋鎗?”
“闭嘴!就算给我100瓶伏特加也別想!”
刚才还嘲笑衝锋鎗长得奇怪的傢伙,这时却对它起了贪心,换了一副討好的表情笑著说道。尤里却直接回了一句“滚蛋”,乾脆利落地拒绝了。
尤里已经深深迷上了衝锋鎗。
他觉得,有了这把枪,他或许能在这场战爭中活到最后。
另一边,从头到尾目睹战斗全过程的总司令库罗帕特金和俄军军官们,面色惨白,呆呆地注视著已变成地狱的战场。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能如此轻鬆地挡住日军的进攻。
更没料到,这场战斗会如此惨烈。
和尤里一样,库罗帕特金和俄军军官们对战爭的认知,还停留在充满浪漫情调的拿破崙时代的战斗画面。
但现在谁能目睹这一切后还敢说战爭中存在什么浪漫?
“......不过,贏了就是贏了。”
库罗帕特金强迫自己移开目光,带著击败日本的安慰感轻抚胸口。
此刻,胜利是最重要的。
德国的观战武官们已经开始匆忙写起要送回本国的报告。
壕沟、机关枪、铁丝网组合成的“堑壕战”这一全新战爭模式,以及衝锋鎗的活跃表现,这些足以让施里芬总参谋长和参谋总部的官员们大吃一惊的情报,实在是多得让人不知从何写起。
但他们心里也带著一丝挥之不去的不安。
惨烈的战场固然触目惊心,但换做是他们,真的能突破由铁丝网、堑壕和机关枪构成的那道防线吗?
德国的观战武官们只能祈祷,参谋总部能够找到答案。
......
当俄军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经歷了惨败的日本军队却仿佛身处葬礼一般,气氛低沉至极。
“......”
在所有人都低头不语、沉默笼罩的会议室中,最先开口的是第一军司令官黑木为楨中將。
“......损失情况如何?”
黑木司令官面色阴沉地询问道,担任先锋的第12师团师团长井上光中將几乎不敢抬头看其他將军,一边语调颤抖地回答:
“仅......仅第12师团就有约5000人伤亡。”
听到井上中將口中说出的惊人数字,黑木司令官感到眼前一阵发黑。
仅先锋部队第12师团就有约5000人伤亡。
若算上参与战斗的其他师团伤亡人数,这次攻击的总伤亡接近1万人。
第一军战前的兵力约为4.3万人,这意味著仅一场战斗便损失了四分之一的兵力。
要知道,在现代战爭中,若战斗部队损失30%,便可视为全军覆没,而这次战斗无疑是彻底的惨败。
“我该如何向大山总司令官和儿玉总参谋长匯报这场惨剧呢......”
日本军总司令大山岩大將和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此刻正翘首以待第一军的胜利。
深知这一点的黑木司令官根本无顏面对他们。
一想到自己將要承受的指责与愤怒,他便感到头晕目眩。
但即便如此,黑木司令官也无法责怪作为先锋的井上中將以及其他下属將领。
这场失败並非因为日本军队作战不力,而是俄军的防线过于坚固,几乎难以突破。
除了战壕和大量机枪之外,还有地雷、前所未见的环形铁丝网,甚至据从那地狱中倖存的士兵所述,俄军还使用了一种不明的新式武器。
听说,那武器的外形像下水道的管道?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就此撤退。”
这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爭。
撤退和放弃都不在选项之內。
为了在这场战爭中取胜,无论如何,他们都必须突破库罗帕特金精心构筑的地狱关卡。
“向司令部请求增援兵力,將能用的大炮全都调集过来。我们一定要突破安东!”
“是!”
黑木中將的命令让日本军將领齐刷刷低头应答。
就这样,第一军开始为对俄军的再次攻势做准备。
“......最终还是来了啊,非洲。”
与此同时,我们的主角汉斯·冯·乔男爵正带著一万名德国士兵,抵达了德国西南非洲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