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血色四月(1/2)
“请详细解释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吧,史密斯-卡明局长。”
听到汉斯的话,眼前这位担任英国秘密情报局(secret service bureau,未来將更名为sis)局长、此时在战时体制下被称为军事情报六处(mi6)负责人的曼斯菲尔德·史密斯-卡明(mansfield george smith-cumming)局长皱起眉头,似乎也感到事態棘手。
光是他能从伦敦火速赶到柏林,就足以说明此次事件的严重性。
毕竟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那东部战线即將迎来的终结將变的遥遥无期。要是这还不算是大事,那什么才是大事?
“如您所知,我们mi6一直在与俄国军方將领接触,著手培植一股可以对抗未来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势力。”
“当然,我很清楚。毕竟这件事可是我亲自请求英国协助的。”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遥远的未来,英国在对俄情报战方面的能力都堪称世界顶级。
因此汉斯和德意志帝国在俄国情报战上一直受益於英国的支持。
德国的情报机构,如同秘密警察一样,未来计划改革的第三局(abteilung iii b)主要精力大多放在法国方面,因此与mi6相比,他们无论在对俄情报收集还是行动执行力上都稍显逊色。
但正如前所说,在俄国革命这件事上,他们一直是合作关係。
当德国在幕后操控布尔什维克时,英国则在扶植旧贵族、失势的资產阶级,以及科尔尼洛夫等俄国將领,以建立“白军”,在幕后牵制苏维埃政权。
毕竟相较於与俄国直接交战的德国,几乎没有与俄国发生正面衝突的英国更容易与对德国抱有敌意的俄国军方建立联繫。
这本就是英国的拿手好戏,而俄国人也习惯了英国的手段,不会太过怀疑。
『实际上,直到昨天,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
但是,科尔尼洛夫这个混蛋,竟然要执意发动政变。
哪怕英国这位资助者劝阻,他依旧一意孤行。
对於正准备迎接临时政府解体、谋划和平协议的汉斯而言,这无疑是晴天霹雳。
当然,在原本的歷史上科尔尼洛夫的確曾试图推翻临时政府,夺取权力,因此汉斯也早就预料到他可能会发动政变。
所以他才让英国对他进行控制,以免他闯下大祸。
101看书1?1???.???全手打无错站
『不过,这显然是彻底失败了。』
而问题远不止於此。
在歷史上,科尔尼洛夫政变时,临时政府为了阻止他,不得不与此前被驱逐的布尔什维克联手,因此政变轻而易举地被平息。
但现在呢?
临时政府与布尔什维克之间的衝突已然升级,双方几乎要爆发內战。
別说联手对抗科尔尼洛夫,他们甚至可能会互相残杀。
『就算现在列寧向克伦斯基提议暂时休战,一同对抗科尔尼洛夫,如今的克伦斯基也绝不会听。』
克伦斯基对列寧和布尔什维克的仇恨已彻底吞噬了他的理智。
他甚至可能寧愿把权力交给科尔尼洛夫,也要彻底剷除布尔什维克。
“科尔尼洛夫有没有可能与德国达成和平协议?”
“根据我们特工的报告,可能性不大。相反,他似乎更倾向於將战爭拖入持久战,期待我们英国出面斡旋,以一种对英国有利的方式结束战爭。可惜,我们完全没有这种打算。”
即便科尔尼洛夫的政变成功,他的统治恐怕也维持不了多久。
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一场比歷史上的红白內战更严重的动盪爆发。
而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最糟糕的局面。
俄国的混乱本该是个好消息,但如果发生在战爭尚未结束的情况下,那就成了本末倒置。
要谈判达成和平,首先得有个可以对话的对象。
“无论如何,必须阻止这场政变,或者让它失败。如果现在布尔什维克垮台,那一切都完了。”
听到汉斯的结论,史密斯-卡明微微頷首。
红色份子固然是威胁,但讽刺的是,在俄国的內部势力中,唯一可能接受和平谈判的,恰恰是布尔什维克。
“咬主人的狗,就该儘快处理掉。我们要不要考虑暗杀掉科尔尼洛夫?只需您一句话,我们立刻动手。”
“不必。虽说这傢伙目中无人,但考虑到他在军中的影响力,未来或许还能利用,现在暂时还不想彻底丟弃这张牌。”
所以,必须加快行动。
在科尔尼洛夫抵达之前,先一步推翻临时政府。
等他姍姍来迟,再直接踢他屁股,把他赶去西伯利亚。
“但单靠布尔什维克恐怕不够吧?”
“是啊,所以我们也得亮出一张新的底牌了。”
好在,在彼得格勒附近,正好有一批人手可用。
当然,想要赶上时间,就得儘快行动了。
......
1914年4月20日。
按照俄罗斯历法,是4月7日。
“同志们!拿起武器吧!我们失去的只有锁链,而我们將贏得整个世界!”
“革命万岁!所有权力归苏维埃!”
在令人窒息的对峙之中,为了爭夺名为俄罗斯的赌注,临时政府与布尔什维克之间的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决战,终於拉开了序幕。
武装的赤卫队在手持手枪的列寧一声令下后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吶喊,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向著临时政府的根据地冬宫蜂拥而去。
而与此同时,托洛茨基的目光却落在了另外一群人身上。
他们是昨夜列寧不知从何处带来。托洛茨基凝视著这群未曾提前透露过身份的士兵,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疑惑。
“说是从芬兰赶来支援我们的义勇军?”
看著他们冷峻的面庞,以及相互交谈时那异於俄语的芬兰语,托洛茨基確信他们確实是芬兰人。可即便如此,这人数未免也太多了。
“而且,他们的举止和气势......”
与只是拿起武器的工人赤卫队不同,这些人明显是训练有素的军人。
或许別人察觉不到,但作为一名在革命爆发前四处奔走的战地记者,托洛茨基自信自己的眼睛不会看错。
当然,士兵中存在社会主义者,这並非什么稀奇之事。
毕竟在布尔什维克的旗帜下,也有被视作最具战斗力的拉脱维亚步枪兵部队。
也许这些人也属於类似的群体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