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会议(1/2)
“政府为何对英国的暴行保持沉默!”
“你以为英国会满足於摩洛哥湾吗?別忘了,柏柏尔人也在阿尔及利亚!”
“法国也该发声了!必须谴责英国的蛮行!”
当英国“再度”引发摩洛哥危机,世界为之震动之际,巴黎协和广场上迴荡著无数演说者的怒吼与响应者的嘶喊。
那是一群自称“爱国者”的人,他们为了抨击法国政府对西班牙求助的无动於衷、对英国与柏柏尔人勾结行凶的无所作为,而自发聚集的起来。
就如同大多数自詡为爱国者的人一样,这些人的政治立场一边倒地倾向极右。他们之所以在协和广场上声嘶力竭地喊叫,也並非纯粹出於爱国情怀,而是另有所图。
他们企图借著这场正在进行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大肆攻击政府与第三共和国,以壮大自身势力与政治影响力。
毫无疑问,这其中没有一点是为了西班牙。
“守护阿尔及利亚!保卫我们法国的领土,別让它落入英国帝国主义者之手!”
尤其最常被他们提起的,便是那块法国在非洲仅存、並被视为本土延伸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
这些极右分子口中的阿卜杜·克里姆,如今声势浩大,几乎席捲整个马格里布。如果继续默许英国的越界行径,那么连好不容易在桑苏西条约中保下的阿尔及利亚也將拱手让人。他们不断激起市民的焦虑与不安。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那帮傢伙是閒得发慌吧?西班牙亡不亡关我们屁事?”
“说实话,阿尔及利亚那地方我们真的需要吗?活著都已经够难了,是不是该多关注一下本土?”
“別堵著路,让让吧!”
当然,並非所有巴黎市民都赞同这些极右分子的主张。
法国刚刚从惨烈战爭的创伤中逐渐恢復,经济也才开始回暖,巴黎市民大多关注的依旧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生计。
在这种状况下,那些呼吁对抗英德、出兵支援西班牙的激进言论,自然难以获得共鸣。
毕竟,那场大战带来的厌战思想,並不只属於一国。
“不过他们说的,也不全是错吧?”
“是啊,怎么说政府也得表个態吧。难道要一直这么低声下气地面对英德不成?”
但即便如此,极右分子的声音,还是一点一滴地渗入了法国人的心中。
大战之后,法国政府一直小心翼翼地迴避与英德之间的摩擦,全力专注於恢復国力。
经济危机、夸张到连买根法棍都要数百万法郎的恶性通胀、退伍军人的安置、政局的混乱......法国眼前的问题已经够多了。
此时若再与英德开战,只会雪上加霜。也正因如此,政府在目前的局限內,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然而,在那些对大战结局不满的人看来,政府的一举一动,几乎就是在对著英德摇尾乞怜。
他们眼中的法国,曾经能与列强並肩,如今却变得如此懦弱、如此卑屈。
“我们还要忍耐到什么时候?还要继续满足於这耻辱的牲畜般的生活到何时?!我们是法国!而法国,永不屈从,永不低头!”
“......”
“德高少校,您怎么了?”
“......没什么,只是感慨罢了。”
更不用说,那些在桑苏西条约后因裁军而深感失落的法国军人,他们的愤懣与羞辱,早已如火山般在心底翻腾不休。
......
“呼——”
与此同时,在紧张气氛瀰漫的爱丽舍宫內,一声长嘆划破寂静,似乎在遥遥回应协和广场上的骚动。
“情况不妙啊。”
这一声沉重的嘆息,来自乔治·莱格。他在大战时期曾担任法国海军部长,眼睁睁看著地中海舰队全军覆没,又以法国代表身份在桑苏西条约上签字。如今,他已成为法国总理,正竭尽全力想让国家从战败的创伤中恢復过来。
“总理先生,不能再袖手旁观了。您早就清楚,极右翼的夏尔·莫拉斯不说,马塞尔·布卡德、皮埃尔·泰廷哲,以及弗朗索瓦·德·拉罗克这些近期迅速冒头的右翼人物,正在日復一日地攻击政府,煽动民眾。”
而且,不止如此。
这些人近期还以“爱国同盟”(patriotisme alliance)为名结成联盟,开始有组织地对抗政府的动作。
更有甚者,传言称他们背后还站著拿破崙·维克多·波拿巴(napoleon victor jerome frederic bonaparte)——那个自称“拿破崙五世”的波拿巴家族继承人。
这並不让人意外。
波拿巴派原本就在法国右翼之中占据一席之地,是王党派中的强硬民族主义阵营。正因如此,也有观点认为波拿巴主义是右翼民粹主义的起点,是早期法西斯主义的前身。因此,包括甘末林在內的共和国守护者们不得不时刻警惕他们的动向。
“若继续放任他们,迟早会在巴黎重现罗马进军的景象。”
“可我们又不能像前年去世的克列孟梭那样,立刻出手镇压不是吗,中將阁下。”
眼下,这些所谓的爱国同盟並没有触犯法国的法律。
他们只是打著法国公民权利的旗號,在公开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主张。
问题在於,那些主张恰恰是政府最忌惮、最无法忽视的部分。
“再者,贸然动手,恐怕只会让他们的声势更为高涨。”
“可如果什么都不做,民眾对政府、对共和国的信任只会更加流失。”
“唉,我也清楚。所以我才会如此苦恼。”
自大战时期起便身经百战的莱格,再次疲惫地嘆息一声,目光转向一旁。
“阁下,您怎么看?”
“......”
面对莱格的提问,那位一直默默凝视著爱丽舍宫窗外的中年男子缓缓转过头来。
但他並未回答,只是又把目光投向窗外。
“阁下......?”
“听说大战那年,从这扇窗子飞进来一只黑猩猩。”
“您......说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