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浪潮之下(2/2)
实现双贏,互利互惠。
当然,也有像英国那样將商品强卖给殖民地的做法,但他们並不適合这种路子。
英国至少还有印度,而德国的殖民地仅限於非洲与南太平洋岛屿。
汉斯也没坏到能像英国那样把商品强行塞给那些穷国的地步。
“此外,还得特別警惕苏联的动向。”
由於其特殊体制,苏联成为大萧条中唯一没被波及的国家,甚至当资本主义国家哀鸿遍野时,它却能站在一旁冷笑不已。
毫无疑问,现在他们也正在嘲笑资本主义的崩溃。
“他们肯定会趁此机会挣脱枷锁,重新崛起。”
而且,不只是苏联,隨著混乱的扩散,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的极端主义者也会开始蠢蠢欲动。
汉斯之前说过很多次,极端主义本就是在混乱中滋长的怪物,而大萧条將会引发前所未有的混乱。
“科研局从今天开始加班。”
连上司都不能下班了,下属们哪还能有早退的理由?
在局势恢復平稳之前,別想回家。
“很好,各自回到岗位,尽好自己的职责。”
在汉斯心中想著怎么把下属们都拉下水时,威廉二世发话了。
“不然的话,我们所有人都將被这汹涌而至的浪潮捲走,失去方向。”
......
“该死,该死,该死!为什么这种倒霉事总是在我任內发生?!”
正当德意志帝国为即將席捲整个欧洲大陆的大萧条做准备之时,那场风暴的源头——美国,已陷入一片混乱。还剩下两年任期的胡佛,眼看接连不断的打击席捲而来,不由得抱住那开始脱髮的脑袋,痛苦地呻吟。
这是萧条,还是前所未有的大萧条。
美国的金融市场已陷入无可挽回的瘫痪状態,全国范围內的银行正在经歷大规模的挤兑潮,而各地的企业也正一一走向破產的边缘。
而这样的经济崩溃,不止局限於某个州,而是美国全境。
除了佛罗里达。
至於佛罗里达为什么例外,那是因为早在两年前,也就是1925年,就因颶风遭受了沉重打击,房地產市场早已崩盘,泡沫消散殆尽。
说白了,那地方已经完蛋了,连“再完蛋一次”的资格都没有。
“阁下,各大石油公司正在催我们儘快支付赔偿金,这事儿......该怎么办......”
“让他们滚蛋!你觉得我现在还有心思去管那些该死的石油商吗?!眼看整个美国的经济都要崩溃了,我哪有功夫管他们?!”
面对胡佛的暴怒,贸然上前的国务卿赫尔利只能吃了个闭门羹,灰溜溜地闭上嘴。
现在最紧迫的不是安抚那些抱怨连连的石油商,而是如何拯救这个正在以肉眼看不见的速度向谷底坠落的美国经济。
“梅隆部长,现在这局势到底该怎么办?怎么才能阻止金融体系彻底崩溃?”
“办法只有一个。”
“一个?”
“没错,就是清算。”
面对胡佛焦灼的追问,財政部长安德鲁·梅隆,这个將局势引向深渊的始作俑者之一,依然一副“我没有错”的態度,冷静作答。
“我们必须清算股市,清算企业,清算工人,清算农民。唯有如此,才能彻底割除经济上的泡沫,遏制投机的过热。”
“什、什么?喂,梅隆部长!这不是等於把平民百姓和企业家都给拋弃了吗?!”
“当前的金融崩溃並非政府的责任,而是投资者个人的选择所致。因此国家没有义务出手援助。”
若是那些因大萧条而倾家荡產的人听到这番话,只怕当场就会扣动扳机,送他或送自己一程。
可梅隆却仍旧昂首挺胸,毫不动摇地直视著胡佛,继续说道: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专注於结构重整与维持財政平衡。”
“唔嗯......”
胡佛听完,点了点头。
这种方式,的確能立刻扑灭眼前的烈火。
但梅隆提出的“捨车保帅”式的方案,终究存在致命的盲点。
那就是——通货紧缩。
在德意志帝国內部也早就掀起了关於“通缩”的警告,因为在泡沫经济之后,通缩几乎是必然相隨的宿命。
而越是严重的恐慌,通缩就越难终止。
此时若放弃对平民和企业的救援,只一味让泡沫自动破裂,迎来的只会是更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与大规模的失业潮。
简而言之,那就是大家后来所熟知的大萧条地狱本身。
“我明白了,就按照梅隆部长的提案执行吧。”
但胡佛,依然选择相信了梅隆。
他相信这个从前任休斯政府时期便担任財政部长、引领美国走向繁荣的男人。
他无视了一个事实,在“大萧条”这场灾难中,梅隆不过是个一筹莫展的无能官僚。
“再撑两年......两年而已......之后的事就交给下任总统去烦吧。”
胡佛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不仅因为他信任梅隆,更因为,他自己也想逃。
只剩下两年的任期,他只想快点熬过去,从这炼狱般的职位中脱身,去过一个安逸的生活。这样一份如惊弓之鸟般的心態,对他的决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就这样,在政府的持续失能之下,美国一步步深陷那无形的泥淖。
至於什么时候才能清醒过来,从这泥潭中爬出,没人能说得准。
“哈哈哈哈!神在庇佑我啊!”
与此同时,大西洋彼岸却有一个男人,在他人的愁云惨澹中爆发出畅快的笑声。
“走吧,乔治。法国在等我们。”
“我很乐意与您同行,拉·罗克先生。”
——1927年2月10日。
弗朗索瓦·德·拉·罗克,出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