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党爭(2/2)
朱辰道:“南北分榜自然是可以弥合南北方的差异,但是你想过没有,分榜录取,是不是从一开始就给学子们定性了南北之分,待他们进入朝堂之后,同榜出来的学子是不是更加亲近?甚至会团结起来对抗另外一个榜出来的学子?这会形成什么?”
话音落下,朱元璋如遭雷击。
“党爭!”
朱元璋瞬间反应了过来。
因为他对这个太敏感了,现在朝堂上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苗头,以李善长为首淮西党和以刘基为首的浙东党,不过在他的手腕之下,都翻不起风浪,反而成为了他相互制衡的手段,他现在没有著急处理胡惟庸他们,考虑的正是这一点。
但不可能大明的每一任皇帝都能拥有他这样的手腕,就像朱辰之前说的那样,只要是世袭,就不可能保证代代明君。
一旦是昏君,甚至只是平庸的君主,党爭就会如潜藏的顽疾一样死灰復燃。
党爭控制好了可以互相制衡,但一旦控制不好,就是严重內耗,甚至一方得势后架空皇权,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统治根本。
东汉戚宦之爭,唐朝牛李党爭,北宋新旧党爭,无不是前车之鑑。
朱元璋没有想到,他这个看起来完美解决南北差异的政策,竟然会有这般瑕疵,不,称之为隱患,绝不为过。
“歷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自朱元璋划分南北榜之后,大明朝官员之间关係,同榜关係逐渐成为主流,甚至凌驾於师生关係之上,万历年间的大臣邱瞬曾感慨:朋党有三途,同榜为其一,门生为其二,同年为其三。可见当时的同榜而出自成一派已经成为了常態。”
“党爭在万历一朝达到了顶峰。”
“时有齐党、楚党、浙党以及东林党等等诸多党派,皆以籍贯划分,党派林立,党爭迭起。无论是在政治问题上,还是在军事问题上,都爭论不休,党派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倾轧。”
“而在册立太子这个问题上,更是成为了各党派之间爭夺的重点,爭论不休,极限拉扯,这一爭,便是十五年之久。”
“在这十五年里,党爭便以国本之爭为主线,先后歷经了挺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爭京察等大大小小案件。”
“最终,这场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爭闹剧,最终以万历皇帝身心交瘁,不得已让步,而无数大臣则被斥被贬被杖打,整个帝国不得安寧才告一段落。”
“国本之爭,使得万历皇帝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而终被群臣所制,最终和大臣闹掰,逐步对朝政失去兴趣,开始怠政。”
“所以,万历皇帝的怠政,和党爭有著千丝万缕的关係。”
听了朱辰的话,朱元璋已然木住。
明史中关於国本之爭只是寥寥的几句话,没想到竟成为了导致万历皇帝二十几年不上朝的直接原因。
一个皇帝竟然无法指定他的继承人,最终还被迫让步了,想想都觉得憋屈。
而且这个皇帝还不是一个昏庸的皇上,前面的他励精图治,雄心壮志,从一开始就坚持按照祖宗旧制,举日讲,御经筵,读经传、史书,即使是隆冬盛暑亦从不间断,但是突然之间就摆烂了,而且一摆就是直接摆到底。
当初他看明史的时候,就感觉有些奇怪。
明明是一位开创了“万历中兴”,有勤勉明君之风范的皇帝,怎么就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
原来是这样。
而造成这一切的,竟然也与他有关。
当初自己骂他不肖子孙,多少有些冤枉他了。
朱元璋木然看向朱辰:“那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