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捷径(二合一)(2/2)
朱辰点头:“有相似的地方,但也不完全一样,对於整个国家而言,准备金不仅是应付特殊情况那么简单。”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银行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整个国家货幣供应量。”
“这话怎么说呢?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朝廷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机构缴存朝廷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可供自主运用的资金减少,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削弱,全社会货幣供给隨之减少。”
“反之,朝廷一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机构向朝廷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减少,可供自主运用资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全社会的货幣供给隨之扩张。”
朱元璋几人听得很认真,但是这段话对於他们而言还是相当的难以理解。
不过他们知道的是,这个准备金很重要,而且还能控制整个国家的货幣供应量,这就很不可思议了。
其实在他们的认知里,一整个国家的货幣量,他们並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如果真的要发行纸幣的话,要发行多少,他们压根就没有概念也没有什么標准,基本上是想发多少就是多少,但是现在有了准备金这个概念,他们就有了一个標准。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通过控制好准备金,从而控制整个社会的货幣供给量,进而避免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想要成立银行,发行纸幣,首先要做的就是准备金。”
朱元璋几人点头。
朱辰继续道:“有了一定的准备金,我们就可以像我前面说的金铺那样,开展存钱业务,逐渐形成初始存款,在根据朝廷规定的准备金率,保留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其余用於製成纸幣进行放贷,流向社会,这一过程持续进行,每次放贷都会创造新的存款,货幣供应量隨之增加。”
这是“货幣创造”机制的原理,有点绕,朱元璋一时间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但是他已经知道怎么做了。
“明確了银行的核心机制,大明就可以成立官方的银行,负责纸幣的发行与管理,还有存钱和放贷业务,以及提供铜钱与白银的兑换服务。。”
“接下来我就说一说我所了解的一些纸幣管理制度。”
“首先,立法明確纸幣的法定货幣地位,確保其在全国范围內的流通和接受。”
“其次,朝廷成立的官方银行,不仅要负责纸幣的发行,还要负责纸幣的回收。因为纸幣不像金属货幣,易磨损,个人不好长期保存,对於旧幣,银行一定要负责回收,否则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建立。”
“第三,纸幣设计最好包括国家象徵、歷史人物、文化遗產等元素,增强国民认同感,而且加强防偽。”
“第四,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防止偽造和滥用,確保纸幣的信誉。”
“第五,朝廷需保持財政纪律,避免过度发行货幣导致贬值,通过透明和稳定的货幣政策,建立公眾对纸幣的信心。”
“第六,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眾对纸幣的认知和接受度,普及防偽知识,帮助公眾识別真偽,增强纸幣的信誉……”
“等等……”这个时候,朱標突然出声。
这让朱辰和其他人不约而同的望向了他,朱辰问道:“怎么了?”
朱標略带歉意回道:“抱歉先生,我写得有点慢,您能不能说慢点,我怕记差了。”
朱辰点了点头。
隨后,朱辰再次拿出了手机,点开豆包,输入:请给我一个完善的纸幣制度。
瞬间,一个相对完善的纸幣制度就出来了,足够大明使用了。
对於这些制度,ai比他强。
其他人也是嘖嘖称奇。
朱辰將手机递给了朱標,让他去抄,而他自己则是趁这个机会喝口茶润润喉咙,顺带休息一下。
待朱標记罢,朱辰开口道:
“官方银行可以设在京师,松江特区也可以先设一个,確保选址交通便利,方便客户存取款。待试点成功后,在全国范围內其他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建立起一个银行体系,把整个国家都窜连起来。”
“一旦大明能够把银行体系建立起来,百姓大部分的钱其实都会存进银行里,这样既可以避免家中存放大量现金之风险,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更是可以通过银行实现跨区域的存取。”
“银行盈利后,朝廷可以通过利息税收等获得更多財政收入,用於国家建设,並且通过银行发行纸幣,可以减少铜钱和白银的流通压力,银行还可以集中社会閒散资金,用於国家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商人可向银行借款,扩大经营,促进市场繁荣。”
“农民亦可借款购买种子、农具,提高农业生產效率。”
“总之,银行的好处比我说的,或者你们想像中的还要多。”
“不过……”
朱辰话锋一转,道:“要建立起这么个庞大的银行体系,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別的不说,光是准备金的准备,就需要不少时间。”
对於这话,朱元璋深以为然的点头。
他原本想著发行纸幣,就是因为没钱,朝廷连铸幣的铜都缺,哪来的银子?而且他之前哪有什么准备金的概念?想著的就是一股脑的猛印,需要多少就印多少。
现在让他先搞个准备金,確实不好准备。
因为现在大明朝廷国库其实除了一点压库银外,毛都没有,还是去年松江特区的突然崛起,才让国库稍稍收支平衡。
所以说,这个准备金恐怕像朱辰说的那样,需要不少时间去准备才行,搞不好几年十年都有可能。
“其实还有一个捷径。”
听到朱辰的话,朱元璋顿时眼神一亮,迫不及待的出声:“什么?”
“从海外搞回来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