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正统(2/2)
老师的话语落下,同学们纷纷鼓起了掌。
朱元璋朱標刘基三人也是目露神采,止不住的点头。
看完这块碑,老师带著学生们走进文武方门,然后便来到碑殿,这里立著另外一块碑。
这块碑和刚才那块碑完全不一样,刚刚那块碑黑乎乎的,既矮小又丑陋,而这一块,巍然矗立,高大磅礴,气象万千,上面写了四个金色大字:
治隆唐宋。
“治隆唐宋,这是清朝的康熙皇帝第三次下江南时候写的,命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立下的这块碑,意思是说,朱元璋的功绩比唐朝的李世民,宋朝的赵匡胤还要更大。”
“为什么从北方而来的满清,会对我们汉族的皇帝如此推崇呢?”
“一是,朱元璋的功绩確实值得他们推崇,二是,满清入关后,一直对外宣称的是继承了大明的大统,而不是推翻了大明,为什么?因为朱元璋创立的大明一直都是汉人心目中的正统。”
“所以,清军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袞即遣使祭奠明太祖,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均亲謁孝陵,行三跪九叩大礼,並题『治隆唐宋』碑,借尊崇前朝彰显自身政权的文化合法性。”
听了老师的解释,同学们都是纷纷点头,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
朱元璋也是一样,不过他的脸上多了几分骄傲。
正统二字,份量究竟有多重,朱元璋比谁都要清楚,因为这两个字就意味著民心所向。
老师继续道:“古往今来,帝王陵寢,十室九空,他们生前无论多么显赫,死后往往难以安息,他们陵墓大多命运多舛,被盗墓贼覬覦,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但是在眾多帝王陵寢被盗的大背景下,朱元璋的明孝陵却如同一个奇蹟般存在。它光明正大的位於金陵城內,而且歷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依然保存完好无损,从未被盗墓贼成功光顾过。”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明孝陵能够独善其身呢?”
这话一出,不仅是那些学生,就是朱元璋朱標刘基三人也都露出了好奇的神色,侧耳倾听。
朱辰在一旁倒是乐得清閒。
“首先,明孝陵本身的设计就很巧妙,他的选址极为的讲究,它位於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这里的山体结构异常坚固,为陵墓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独龙阜是一座石头山,工匠们在修建时,巧妙地依託其整体石头山结构,和立式掏空山体不同,採用横向凿山的方式,將山体掏空后再修建地宫,这种独特的墓穴设计被称为横穴,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古代,挖掘这样的横穴工程难度极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也使得地宫无比坚固。”
“其次,明朝安排训练有素地守陵军护著明孝陵,他们个个武艺高强,不亚於锦衣卫,外人不敢靠近。”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我们前面说的,明孝陵的存续与其作为『汉人正统』的象徵意义密不可分。”
“明朝灭亡以后,老百姓心里依然感念朱元璋,因为草民出身的朱元璋对百姓很好,为了贏得民心,无论是清军,还是李自成,都对明孝陵保护有加,亲自拜謁,后来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也非常的敬佩朱元璋,他在占领南京之后呢,也到明孝陵来拜謁。”
“再到后来的民国时期,孙文先生率眾祭陵,更將明孝陵塑造为『驱除韃虏』的精神图腾。”
“即便日军侵华期间,其虽在南京犯下暴行,却未破坏孝陵。”
“所以,明孝陵的六百年安寧,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工程智慧、政治博弈、文化象徵与歷史偶然性的交织结果。”
“其存续既彰显了古代华夏的技术巔峰,也折射出政权更迭中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作为『明清皇家第一陵』,它不仅是建筑史的丰碑,更是一部鐫刻於石头与时光中的文明启示录。”
老师的话,再一次贏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朱元璋朱標刘基三人也跟著鼓起了掌……
接下来,老师还是带著眾人参观,老师对於明孝陵的精彩讲解,让三人沉浸其中,朱元璋甚至有些忘了,这就是他的陵寢。
来明孝陵的这段旅程,朱元璋原本以为会很伤感,很沉闷,毕竟是看自己的陵墓,多少都会膈应,却没想到,遇上这位老师给学生们讲解,让这段旅程不仅不沉闷,而且还充满了趣味,更是让朱元璋他们发自內心的感到骄傲。
但是接下来的旅程,却让朱元璋他们感到了真正的沉重与愤怒。
因为朱辰即將带他们参观金陵大屠杀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