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突破莱茵河(1/2)
第77章 突破莱茵河
德瑞边境瑞士边城巴塞尔,法兰西第五山地师乘船沿着山峦正在向东推进,第五山地师轻装简行,一直朝着莱茵河靠近瑞士河岸一侧行军,同样作为德国和瑞士的界河,因为瑞士的中立国地位,德军在这里的守军并不多。
第五山地师的主要任务是佯攻,当然最终的目的决定权,还是在这支部队自己身上。拉斐尔将军可以独立做出决断。
法军主力部队则是在德国格尔斯海姆面前展开,因为法德边境接壤,哪怕在萨尔耽误了三天时间,法军的速度并不慢,而且有大量熟练使用德语的边境居民,可以收集信息,为进攻部队提供帮助。
法国第一和第二集团军,在格尔斯海姆直面的进攻阵地集中了三千多门火炮,除了这个主要攻击点之外,法军还在格尔斯海姆下游活动。
德拉贡上将和塔西尼上将的目的不难猜测,既然莱茵河一线有三百多万盟军进攻部队,与其进攻重点防御地区,不如发挥以多打少的优势。
一千公里的战线,德国国防军根本守不过来,总有防守不到位的地方,虽然德国已经动员了数百万人民冲锋队辅助战斗。
但那些人民冲锋队手中只有轻武器,最大的战略武器是铁拳,这是标准的游击战配备,用来骚扰可以,用来打攻坚战帮助不大。
格尔斯海姆上空,隐隐传来了飞机的独有的鸣响,这让城内的守军心中一紧,人们拿着各种各样的防空武器,准备对大规模轰炸进行反击。
但出现的几架运输机,只是在安全区域投放了宣传单就返航,只有空中飘落的纸片证明他们来过。
宣传单如同雪般飘落,一些德国居民捡起飘落的纸片,这批宣传单不像是在萨尔空投的那一批,充满了报仇雪恨的情绪,而是直白的讲明了,一千公里长的莱茵河,到底云集了多少进攻部队,真的就是在劝降。
里面叙述了法国对投降之后的承诺,包括不清算战争时期加入德军的家庭,这让格尔斯海姆的一部分人心潮涌动。
在另一个世界,虽然四国分区占领,看起来美英法三国在面对苏占区是穿一条裤子的,可实际上就算是英美也不是穿一条裤子,不然也不会出现美国希望和英国互换占领区的矛盾。
法占区和其他占区的很多政策并不一致,其中最大的不一致,就是法占区比起美英苏的占领区,对清算德国二战的战争余孽并不热衷。
比起其他三国浩浩荡荡的战争清算,法国只在萨尔认真进行过清算,目的也是打压德国民族主义方便吞并。
至于法占区的其他地方,法国又没有吞并的可能性,主要管理就是提供原材料帮助法国战后重建。
选择在格尔斯海姆设置主要进攻点,对于英美两国可能颇为诧异,但对法国来说并非是一个不可能的选择。
法国对莱茵河两岸是非常熟悉的,不仅仅是邻国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法国占领过莱茵河两岸。
在一九二三年,因德国拒付赔款,法比联军占领鲁尔区,法国占领军一度增至二十万。莱茵河一线的主要城市,当时都有法国驻军的身影。
因此虽然现在的法军,在武器装备上确实不如英美拿得出手,但仍然存在很多对莱茵河水文条件、人口分布和是否适合作战了解的军人。
这些军人的年龄可能不适合在一线作战,但仍然可以用自己的信息和经验来协助。
法国比英美两国对莱茵河一线的情况会更加了解,也能够找到一些适合渗透的地点。
此时莱茵河一线云集了法国四个集团军,规模和英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美国第十二集团军群的人数不相上下,足以覆盖三百多公里长的进攻面。
“任何一个将领如果能用当前德军现有兵力,抵挡住三百五十万敌军的全面进攻,我们都应该像是尊敬上帝一样尊敬他,但我觉得,哪怕是莫德尔也做不到这一点,莱茵河也不可能成为索姆河。”
法国联合作战司令部当中,德拉贡上将的话赢得了一致赞同,德军的总崩盘就在莱茵河一战之后,最后一道难关,必须要渡过去。
法军不像是英军要施展所谓的战场指挥艺术,也不用学习美军兵贵神速,准备好大炮进行强攻,按照东方大国的话来讲,结硬寨,打呆仗。
德军一定不可能防御的过来,现如今的制空权归属,也导致德军一旦增援不可能逃过同盟国的眼睛。
如果连这点牺牲都无法承受的话,法国根本无法声称什么报仇雪恨。
已经有人替法军首先对强渡莱茵河做出验证,中段从比利时出发的美军已经同德国展开激烈厮杀,美国第四装甲师与正面的德国第二装甲师,展开了一场钢铁和战术素养的较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