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分厂(第二更!大佬们!求月票推荐票(1/2)
第72章 分厂(第二更!大佬们!求月票推荐票追读!)
陈秉文眉头微挑,笑道:“林老板,慢慢说,具体什么情况?”
“十万瓶!
第二批十万瓶货!
不到一周时间就卖光了,一瓶不剩!
催货的电话.都快把我办公室电话打爆了!
陈生!新加坡人爱死你们的水了!”
七天十万瓶!
新加坡人口不过两百多万,这个销售速度意味着极高的渗透率和复购率!
“市场反馈如何?具体哪些产品卖得最好?”陈秉文追问,看到有这么好的销售业绩,他也非常高兴。
“好!非常好!”林文雄激动的说着,“杨枝甘露是绝对的明星!
程龙广告里喝的就是它,热带水果风味,清爽解腻,卖得最疯!
其次是椰汁西米露,白领和学生特别喜欢!
陈皮红豆沙也有固定客群,但销量稍逊。
关键是口碑。
陈生,口碑炸了,电台节目都在讨论,报纸美食版也有专栏推荐,说这是来自香港的甜蜜风暴!”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这势头太猛了,我们仓库都空了。
分销商堵在门口催货,马来西亚和印尼的试销点也传回消息,反应超乎想象的好!”
“哦?那边情况如何?”陈秉文精神一振。
新马印三国市场联动,是他布局东南亚的关键。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几家超市试销点,三天就卖断了我们配给的一千瓶试销品。
主要是华人顾客,但也有一些马来裔和印度裔尝试后表示喜欢。
反馈说甜度适中,风味独特,尤其是椰汁西米露,很对当地口味!”
林文雄语速飞快:“印尼雅加达那边更夸张,我们设在几家外资超市的试饮点,排起了长队。
当地人特别喜欢甜度更高的椰汁西米露和杨枝甘露,说口感浓郁,果肉丰富,是高级的享受。
试销的两千瓶,两天就没了,经销商追着我们要正式铺货。”
好消息接踵而至!
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初步反馈,不仅验证了产品的普适性,更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尤其是印尼,人口基数庞大,消费潜力一旦被激发,将是难以想象的蓝海!
“林老板,干得漂亮!”陈秉文由衷赞道,“新加坡首战告捷,马来西亚和印尼销开门红,你的团队功不可没!”
“陈生过奖,是您的产品硬,策略对路。”林文雄谦虚了一句,立刻切入正题,恳求道:
“陈生,新加坡市场嗷嗷待哺,马来西亚、印尼的经销商也眼巴巴等着,
十万瓶.不,二十万瓶!
半个月内,能再给我二十万瓶吗?
新加坡至少要十五万!马来西亚和印尼试销转正式铺货,各要两万五千瓶!”
二十万瓶!
陈秉文在心里计算了一下,观塘厂目前日产极限在六万五千瓶左右,二十万瓶意味着需要全力生产三天以上。
不过,如果延长到半个月内,问题倒是不大。
“林老板,”陈秉文沉吟片刻,果断回应,“二十万瓶,没问题!半个月后发货。
后续订单,根据市场反馈和我们的产能爬坡情况再定。如何?”
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依旧坚持分批、稳健的策略。
既要满足市场饥渴,也要确保供应稳定和品质如一。
“好!好!太感谢了。”
林文雄连连感谢。
“广告投放你全权把握,费用按比例分摊。”陈秉文补充道,语气转为严肃,“林老板,记住,品质是生命线,越是热销,越要盯紧品质和物流。
成功来之不易,绝不能因为供不应求就放松标准!
新马印三国市场刚刚打开,口碑比销量更重要!”
“明白,陈生放心,我亲自盯死品控和配送。”林文雄拍着胸脯保证,“绝不让一瓶有问题的水流入市场!”
挂断电话,陈秉文脸上并未露出太多轻松。
新加坡市场的火爆和新马印三国需求的井喷,像一股汹涌的浪潮,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产能压力。
二十万瓶订单,半个月交付,观塘厂咬咬牙还能应付。
但林文雄电话里那近乎狂热的语气,马来西亚、印尼试销点传来的爆炸性反馈,都清晰地传递着一个信号:东南亚市场的潜力远超预期,这二十万瓶很可能只是开始!
他踱步到窗前,目光落在观塘厂区里轰鸣运转的生产线。
现有的产能,就像一根被拉到极限的橡皮筋,随时可能绷断。
新增加一条生产线固然是根本解决之道,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在港岛紧急扩产,场地、设备、工人.每一项都需要时间。
一个更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浮现:在新加坡设立分厂!
这个想法并非一时冲动。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门户,政治稳定,法制健全,基础设施完善,营商环境优越。
更重要的是,靠近市场,能极大缩短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响应速度。
未来辐射马来西亚、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都更为便捷。
想到这里,他拿起电话,拨通凌佩仪的号码。
“凌总监,请来我办公室一趟。”
片刻后,凌佩仪敲门进来:“陈生,您找我?”
“凌总监,坐。”陈秉文示意她坐下,将林文雄汇报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市场情况,以及二十万瓶订单的安排,简明扼要地复述了一遍。
凌佩仪听得也是高兴不已:“七天十万瓶!
新加坡市场彻底引爆了,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反响也如此热烈!
这.这比我们最乐观的预测还要好。”
“是啊,机遇巨大,但压力也空前。”陈秉文点点头,话锋一转,“凌总监,我刚才一直在想产能的问题。
观塘厂已经满负荷运转,即便现在增加生产线最快也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才能投产。
这期间,东南亚的需求只会越来越旺。
我们现有的产能扩张方案,无论是加线还是代工,都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成本高、风险大。”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向凌佩仪:“我在想,我们是否应该.在新加坡设立分厂?”
“在新加坡设厂?”凌佩仪微微一怔,显然这个提议有些出乎她的意料,但作为经验丰富的运营总监,她迅速理解了陈秉文的战略意图,“陈生,您是想贴近市场,缩短供应链,更快响应东南亚需求?”
“没错!”陈秉文站起身,走到墙上的地图前,手指点在新加坡的位置,“你看,新加坡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南亚的枢纽。
在这里设厂,产品可以快速覆盖新马印,甚至未来延伸到泰国、菲律宾。
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市场响应速度提升数倍。
更重要的是,能避开部分贸易壁垒和关税,提升产品竞争力.”
凌佩仪认真听着,大脑飞速运转,评估着这个大胆计划的可行性。
她没有被陈秉文的激情完全带动,而是习惯性地从风险和挑战角度思考:
“陈生,这个战略方向非常有前瞻性,潜力巨大。但是,落地实施,挑战也不小”
“新加坡设厂,战略意义毋庸置疑,是布局东南亚的长远之策。
但短期内,它无法解决我们迫在眉睫的产能压力,反而会分散我们大量的精力、人力和财力。
我认为,在现阶段,它更适合作为一个中长期战略目标来规划和筹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