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发力(日万第二更!大佬们!求月票推(1/2)
第74章 发力(日万第二更!大佬们!求月票推荐票追读!)
回到金都园,陈国富和汪巧珍已经睡下。
陈秉文蹑手蹑脚来到书房,轻轻关上门。
他走到书桌前,从公文包里拿出德信会计事务所送来的最新月度财务报表。
陈秉文的目光在纸上列出的各项数字间缓缓移动。
陈记食品有限公司:
流动资产: 105万元港币;
固定资产净值(含观塘厂、长沙湾厂设备估值):258万港币;
短期负债(主要为供应商应付账款):12万港币;
本月净利润(含新加坡首批订单回款):68万港币;
现金及银行存款:港币183万;
债务(收购泰国金象公司):400万元港币(一年期,1979年4月到期);
心资本:
《醉拳》日本、东南亚永久版权:20万元港币;
泰国金象食品公司51.3%股权:市值约 290.4万港币;
现金及银行存款:171.3万元港币;
私人银行账户:101万元港币;(九龙仓盈余,购置长沙湾、观塘厂,以及金都园后的金额。)
看着眼前的一行行数字,陈秉文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半年时间从深水埗一间濒临倒闭的水铺,到如今拥有观塘、长沙湾两座自有厂房。
覆盖港九的流动点、标准店、加盟店网络,控股泰国金象食品工业公司,瓶装水热销新马印,资产净值近千万港币。
这样的发展速度,即便放在前世,也是相当炸裂的。
按照陈记食品目前的盈利能力,随着新加坡后续订单、港岛士多店渠道爆发、以及马来西亚、印尼市场的逐步打开,月净利润突破百万港币指日可待。
届时,偿还400万港币的贷款,绰绰有余。
所以,目前的现金及银行存款,都可以作为陈记增加产能的助力和底气。
翌日,观塘食品厂会议室。
陈秉文、凌佩仪、高振海、钟强以及财务经理梁启明围坐桌旁,商量怎么能在短时间能解决产能限制问题。
“情况大家都清楚了。”陈秉文开门见山,将新加坡订单、新马印市场反馈、本地士多店渠道扩张数据以及当前产能压力逐一摊开,“瓶颈就在眼前,且只会越来越紧。”
高振海听着陈秉文念的需求数字,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文哥,生产线.长时间运行下去,有些顶不住了。
机器连续高负荷运转,故障率已经开始上升。
昨天灌装阀就卡了一次,幸亏强哥带人抢修得快。
工人也累,三班倒连着干,虽然奖金给足,但体力透支是实打实的。
再这样下去,我怕.怕出大问题!”
钟强面色凝重地点头:“老板,设备超负荷运转,很多该做的日常保养、预防性维护都压缩甚至取消了。
隐患在积累,小故障的频率明显升高。
昨天那个灌装阀卡顿,就是密封件磨损过度,提前老化导致的。
再这样下去,一旦核心部件出大问题,就不是停机几小时,可能要停产几天甚至更久!
维修成本、订单延误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凌佩仪接过话头:“陈生,我昨天核算过。
按目前的需求预测,下个月最低产能缺口在每日三万瓶以上。
即便我们不顾一切,将现有产能压榨到理论极限的日产七万瓶,也只能勉强覆盖新加坡订单和港岛本土的基本需求。
马来西亚和印尼一旦正式铺货,加上士多店渠道的持续增量,缺口只会更大。
这还没算设备必要的维护保养时间。
萨克米工程师强调过,每月至少需要停机24小时进行深度保养,否则设备寿命将大幅缩短,故障风险剧增。
一旦停机,日产归零,对供应链的冲击是毁灭性的。”
陈秉文点点头道:“昨天我与凌总监沟通过,我决定立刻启动第二条生产线的建设。
考虑到萨克米的生产线,从下单、生产、海运、安装调试到最终投产,周期至少需要四到六个月。
这还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
而我们的产能缺口,是眼前这半个月、下个月就要火烧眉毛的事情。
既然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就找近水。
收购!
立刻寻找港岛及周边地区,拥有成熟热灌装能力的中小型饮料厂。
只要设备能用、产能匹配,价格合理。
收购后,可以迅速形成生产力补足我们的产能不足。”
之前是因为资金不充裕,陈秉文不能放开手脚。
现在陈记账上躺着一百八十三万现钞!
心资本有一百七十一万现金和近三百万市值的金象股权!
他个人账户还有一百万备用!
就算把永隆那笔四百万的债务考虑在内,它还有九个月的还款期!
即便收购具备热灌装设备的中型饮料厂,这些资金也足够了。
陈秉文微微前倾身体,那股前世用资本碾压对手的财大气粗感瞬间弥散开来:
“目前陈记充沛的现金流,就是我们最大的武器!
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直接收购,是因为没这个本钱去博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