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师门传承玉佩,到底传了几代人?(1/2)
第147章 师门传承玉佩,到底传了几代人?
诸葛正我是临时凑的主考官,与其说是主考,不如说是考场保安。
诸葛正我只负责监察考场,阅卷由庞太师和华太师负责,李兆廷和冯素贞试卷的单独取出,交给他批阅。
“这份卷子不错啊!各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庞太师,你来看看!”
华太师递过去一份卷子。
庞太师认真阅读两遍,发现上面既没有標记,也没有暗示,整篇文章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尽显瀟洒才气。
才华横溢固然是好事,缺点是才气太过外显,文笔太过瀟洒,充满年轻热血的少年意气,少了几分稳重。
这种判断非常正常。
文无第一。
阅卷的人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打分不同,有些人喜欢辞藻华丽,有些人喜欢清淡朴素,有些人喜欢用典,有些人喜欢直白,考生为了不犯忌讳,大多会在考试前打听主考官是谁,打听主考官的喜好,免得犯忌讳打低分。
还有些主考官为了避嫌,发现是自己学生的卷子,稍稍压低评分。
当然,这种考量有疏漏。
据说,欧阳修做主考官时,发现一篇文章才华横溢,想到自己的学生曾巩参与此次科考,误以为是曾巩。
为了避嫌,把评分排在第二,不巧的是,这份卷子其实是苏軾的。
对文章的评价,很难分出高下。
主考官的喜恶会极大影响评分。
庞太师和华太师略一商量,把这份考卷暂时搁置,继续批阅卷子,批阅完所有试卷,再给这份卷子打分。
这个时期已经有了糊名、誉抄之类的防作弊手段,隨之而来的则是应对这些手段的技巧,比如提前约定好,在某个部分用某个典故,或者在用某个典故时避讳,或者是某种固定文风。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就算让诸葛正我主持阅卷,也会出现各种意外,不可能绝对公正。
因此,春闈之后还有殿试。
皇帝亲自考察。
皇帝金口玉言,御笔点状元,
冯素贞和李兆廷的卷子,不会挤下去两个考生,原本刘娥想把卷子混在所有考卷中批阅,李兆廷觉得这会挤占名额,建议让诸葛正我单独阅卷。
不仅如此,本次科考,赵禎特许增加两个名额,稍稍放鬆了標准。
科举之事,自是不能闹著玩。
知道这件事的只有刘娥、赵禎和诸葛正我,私下里悄悄操作即可。
庞太师和华太师批阅考卷,诸葛正我批阅李兆廷和冯素贞的卷子,偶尔互相传递看看,比对考生的能力。
庞太师並未上书劝諫,只当赵禎想收买人心,培养自己的忠诚班底,以李兆廷的出身,很符合这个要求。
毕竟,李南星当初被流放,就是因为垂帘听政之事,在皇帝看来,这是绝对的大忠臣,肯定要多多嘉奖。
老套路了。
当年上书骂刘娥的都被流放,等到赵禎掌权后,把这些人赦免,哪怕明知这是套路,也会感激皇帝仁慈。
这种事情,庞太师多有支持。
在辽国密探的刺激下,八贤王即將举行一次选秀大会,庞太师的女儿会入宫为贵妃,庞太师会成为国丈。
赵禎手中的权力越多,庞太师的地位越稳,只不过,庞太师的闺女儿子遇到包拯,大部分都被刷了声望。
经过最近两个月的搅闹,庞太师巴不得李兆廷入朝为官,把李兆廷放在眼皮底下盯著,免得李兆廷整天在江湖中廝混搅闹,坏了庞太师的副业。
华太师对此事也有些了解,他是装糊涂的高手,最擅长装疯卖傻。
华太师心里盘算,那份瀟洒飘逸的考卷很像江湖人的手笔,是不是李兆廷的卷子?皇帝认可阅卷评分吗?
听...
华太师想多了。
那份卷子是李寻欢的,还有一份更加轻桃狂妄的,是唐寅的卷子。
李兆廷最近六年,不是练武就是四处搞事,全无准备,完全裸考,凭藉小时候的根基,最多能勉强溜边。
庞太师问道:“小,你觉得哪份卷子最好?我没有特別满意的。”
读书人称呼別人都是表字。
诸葛正我,表字“小”,这个表字是他自已取的,他觉得“正我”二字太过古板,正得像是一块黑炭。
诸葛正我不喜欢黑炭。
他喜欢。
他可以为了一朵閬苑仙葩,快马加鞭赶路万里,把假期全部耗尽,只求能在卉凋零前,看到鲜盛开。
诸葛正我得意的说过:“一个人能在自己的生命中,看过一朵迥异凡尘的卉,这一辈子没白活,睁开眼能看到一朵鲜,这一天就是好日子。”
所以,诸葛正我把端端正正的名字改成小,听起来非常可爱,为这个看似古板的老人增添了几分童趣。
庞太师每每想到这个称呼,都觉得诸葛正我脑子被韦青青青打傻了,却又不能直呼其名,只能强行忍受。
韦青青青是诸葛正我的师父,武功通天彻地的绝世奇人,亦正亦邪,正的时候特別正,邪的时候特別邪。
据说,韦青青青看出自己四位弟子以诸葛正我能力最强,担心诸葛正我黑化成魔,特意创出对付诸葛正我的六合青龙大阵,交给大弟子叶哀禪。
阵法落入元十三限手中。
元十三限与诸葛正我有仇。
诸葛正我很可能被师父坑了!
庞太师的吐槽,非常有理有据。
华太师好奇的凑了过来:“这两份卷子你看了几十遍,听说太后在皇宫另立考场,莫非就是这两份卷子?”
诸葛正我微笑道:“你们知道,李兆廷当初是金陵神童,由於某些事情被革了功名,陛下给他开个小灶。”
“他的卷子怎么样?”
“勉强可以上榜。”
“另外一份卷子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