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各有心思(2/2)
句句都是奉献字字不提好处,差点把自己说成观世音在世。
逻辑是这么个逻辑,至於事情怎么做那就很有说道了。
说白了就两个字,对缝。
其实这就是常见的商业行为,但不行直接说做买卖,政府不让。
顾鸿没说话,这就算同意了。
他和地方领导发个话,比杨树林求爷爷告奶奶好使多了。
顾小北这话也是在说给顾鸿听,让他知道自己在做好事,他得护著自己。
大东北有很多少数民族部落,分布在山林各处。
虽然名义上都承认夏国政府的领导,但其实没啥归属感。
政府没压迫他们,但也没管过他们。
自给自足几百上千年,这些人的祖辈已记不清经歷过多少朝代。
谁掌权就归顺谁,没啥好说的。
这些人虽然数量不多,但能代表这片土地的意志。
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左右这片土地的归属,至少口头上是这样。
政府就算为了稳住民心,也得將他们安置好。
否则被邻国势力渗透,没准就成了人家的领土,这种事老毛子又不是没做过。
可建国以来国力有限,一时半会没余力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
暂时只能对边界严防死守,防止邻国的小动作。
顾鸿赖在这里不走,也有这个原因。
离开这里之前,国家会提前安排类似的人接替他。
否则,怎么可能把他这样的人扔在山旮旯。
如果顾小北的计划成功,其实是帮了国家的大忙。
只要开了好头,就可以以点带面,慢慢將所有部落串联起来。
到时候,国家就能变相对部落加以控制。
顾小北当然不可能想这么远,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帮助人。
不管是帮助部落的人,还是帮助郭家沟或別的屯子的人。
只要在他能力范围內,都会儘量帮助更多的人。
到时候香火还不得哗哗的进帐。
至於能不能赚钱倒是没想过,他又不差钱。
就算有盈利也只能放在队部,让杨树林在社员身上。
这种钱但凡被人发现个人拿了一分,被人举报你就完了。
杨树林想的和他俩还不一样,他要为自己赚功绩。
这货说话不著调却是个官迷,很看重自己的“仕途”。
顾小北的想法虽有些大胆,但確实可行。
虽然没有顾鸿那么高的政治觉悟,但他有基层干部的政治敏感度。
对他来说。
为社员谋福利是功绩,帮助部落同胞是功绩,给收购站送货还是功绩。
总之,这件事看似风险很大。
但只要领导一句话,不仅没风险反而全是功劳。
现在的人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没活干。
没活干就没得赚,就吃不饱饭全家饿肚子。
如果不是生活苦,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琢磨歪门邪道。
古人说的路不拾遗那是眼瞎没看见,夜不闭户那是瞪眼扯犊子。
虽然这是夸张的修辞方法,但中心思想没啥毛病。
如果人人吃饱穿暖,除了心理变態有几个会主动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