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真不要脸,怎么还带打包的?(1/2)
周英男絮絮叨叨的向著李平安讲解著,下乡前工宣队在学校作动员时,向他们讲解的农村情况。
总结一下內容就是,住的宽敞,专门给知青们盖了新房子,一人一间屋,吃的方面更不用担心,粮食都准备好了,一个星期能吃上两顿肉,白面馒头可劲造。
至於说干活?哪有重活让你们这些知青干,生產队已经实现机械化了,公社刚建了农机站,拖拉机,脱粒机样样俱全,农活现在全靠机械,根本就不用人工。
总而言之就一句话,公社为了迎接知青们过去接受思想上的再教育的,在生活上已经把什么都准备好了,就等著你们过去了。
听完周英男的讲述,李平安的嘴角抽了又抽,使劲在自己大腿上掐了一下,这才没有笑出声来。
对於工宣队为什么会这样宣传,李平安也可以理解,主要是陕北实在是太穷了,要是实话实说陕北这穷山沟的真实情况,怕是没几个人愿意来。
这可是首都的知青,放眼全国,首都知青那可是最金贵的一批,在政治地位上魔都的知青都比不过。
看首都知青下乡去的地方就知道了,69年第一次大规模下乡期间,首都知青有三个大规模下乡的区域。
一个是西北,西南,北方,东北边疆的建设兵团,这是最好的一档,有最少二十多块的工资,一个月的定量也有四十斤,是首都,魔都这些大城市知青的专利地区,其他地方的知青不能去。
二是东北三省,蒙古,晋省,冀省这些地区插队,这是第二档,要么离家近,要么有吃的,回城的机会比其他地方高,总体来说也是好地方。
最后就是陕北,赣省,甘省这些破地方了,赣省,甘省两地没有大规模的接收首都知青,暂且不论。
陕北作为大规模接收知青的地区,別说能不能吃饱了,就连喝水都不容易,想要去个县城,就要走上几十里的山路。
这种真实情况要是说出去,自愿报名肯定是没了,只能强制分配,被强制分过来的那些倒霉蛋,还不得哭著喊著要跟知青办闹著换地方?
101看书101??????.?????全手打无错站
没办法,只能哄著了,先把人骗过来再说,等人到了地方,他还敢跑了不成?
不得不说,纵观国內知青所有插队的地方,陕北这一块,在艰苦方面也算是名列前茅了。
沉默了良久,在心里再三组织了一下语言,这才语气委婉的开了口:“那个什么,可能是工宣队的同志没有下来了解过实际情况,对於咱们向阳大队的具体情况可能有些误会。”
此言一出,俩人又都沉默了下来,在这喧杂的公社食堂里,两人之间的沉默显得格外突兀。
周英男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著饼子边缘,眼神渐渐变得复杂:“李同志,你能告诉我工宣队宣传的那些话里,有多大水分吗?”
听到这个问题,李平安当时就是眉毛一挑,工宣队的宣传內容是我能质疑的嘛?
刚想拒绝,不过在看到周英男那真诚的眼神后,李平安嘆了口气,將即將脱口而出的话给咽了回去。
左右看了一下,李平安拿出自己身上斜跨的水壶,拧开盖子,往桌子上倒了一滩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