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骯脏的PY交易(1/2)
李平安火了,不是小火,而是大火。
一个剎车淋水装置不算什么,这种简单的装置在科研上来讲,太过简单根本不值一提,只是一个思路的问题。
不说省里,哪怕就是市里隨便找个科研单位,人家单位里最小的一个研究成果在科研含量上,就超过了这个剎车淋水装置几十倍。
之所以上级领导这么重视,还要派省里的记者来採访,主要是李平安的身份特殊。
贫下中农,老三届学生,下乡知青,农民技术员,这几个身份標籤叠加在一起,在知识青年第一次大规模上山下乡的背景下,简直就是完美的宣传典型。
这不,本来对李平安不算太过重视的赵德柱,在接到省里的电话后,立刻知道了这个本来不起眼的农村小子要飞黄腾达了,態度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不止亲自来到门口接他,连说话的语气都变得格外亲切。
当天晚上,矿上给李平安招待餐的规格相当的高,喝的酒都是普通人买不到的茅子,桌上的菜式更是四凉四热八道菜,鸡鸭猪羊来了个齐全,就连陕北这边少见的鱼肉都给整了一条。
“小李同志,来尝尝这个鲤鱼焙面,这个鱼在咱们这可不多见,会做的也不多,我特意从县里找了个以前从豫省逃荒过来的老厨子做的,说是延津做法,是他们那边的名菜”
赵德柱热情地夹起一块鱼肉,小心翼翼地放在李平安碗里,脸上堆满了笑容,向李平安讲解著鱼的吃法:“来尝个稀罕,这鱼里面有鱼刺,吃的时候注意点,只吃那个肉,那个鱼刺不能吃”
由於陕北地处黄土高原,气候乾旱少雨,境內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河流多是季节性河流或者含沙量极高,不適合鱼类自然繁殖。
另外,陕北这边水资源匱乏,有些地区人喝水都困难,自然不会有湖泊,池塘之类的淡水湖,因此天然渔业资源几乎为零。
在当地,鱼类属於极少见的食材,很多老百姓一辈子可能都没见过鱼,自然不懂怎么吃。
陕北人吃鱼的歷史很短,二十一世纪后,鱼类才上到了陕北人的餐桌。
赵德柱自然的认为李平安没吃过鱼,便耐心地讲解起来。
对此,李平安也不点破,装作第一次见到鱼肉的样子,好奇的品尝著鱼肉的滋味。
这一顿饭吃得那叫一个满嘴流油,鸡鸭鱼肉满满一大桌子硬菜,李平安好久都没吃过了,这次好不容易逮到,那还不得放开肚皮吃。
一顿饭下来,肚子都大了一圈,裤腰带都鬆了两次。
『嗝』
打了个饱嗝,用牙籤剔著牙,李平安懒洋洋的说道:“赵主任,有啥事您就直说吧,这又是茅台又是黄河鲤鱼的,我这心里头直打鼓啊。”
礼下於人,必有所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