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民怨、民心(1/2)
京师。
又一场秋雨刚过,路上泥泞不堪,轿夫们抬著一顶轿子小心翼翼的走著,生怕顛簸惊扰了轿中贵人。
在路过顺天府时,轿帘微掀,露出一张苍老的脸,赫然是都察院左都御使李邦华。
他眉头微皱,目光投向顺天府衙门前喧囂的人群。衙役们手持包铁水火棍,试图驱散围堵衙门的百姓。
人群中一个妇人跪在泥水里,手举壮纸,身旁草蓆裹著一具少年的尸体,她声音嘶哑,哭喊道:
“府尊老爷为我做主!前日我儿高热,养济院,竟要二钱银子才肯收治,小民实在拿不出钱,只得买了便宜些的避瘟丹给他服下。今早...今早人就没了。”
人堆里突然炸开,眾人嘶吼道:
“太子爷督办时何曾要过银钱。”
“府尊老爷,您得给我们一个说法。”
轿帘无声垂落。
“绕道。”
李邦华的声音从轿子中传出,轿夫们慌忙调转方向。
……
李邦华乘著小轿,停在一栋宅院门前,侍从早已躬身候在轿前,小心翼翼的掀起帘子,一只枯瘦的手搭在他的臂膀上,李邦华弯腰出轿。
待他站稳后,侍从才趋步至宅院大门前,叩动门环。
片刻,门便开了,那侍从对那家丁拱手道:
“劳烦通传,都察院李邦华前来赴约。”
那家丁闻言一惊,连忙侧身让开。
“李总宪快请进,我家老爷恭候多时了”
说著便躬身在前面引路。
穿过影壁很快便来到正堂,此时一名年约五旬的男子已经在等候了。李明睿自从收到潼关失守的消息,更是对朱慈烺心生佩服,他早就想约见李邦华了,奈何一直没时间,刚好今日他休沐,李邦华也同意见面。
见李邦华进来,李明睿疾步上前行礼道: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总宪冒雨前来,学生实在过意不去。”
李邦华摆了摆手道:
“无妨,太虚此番约老夫前来,所谓何事?”
太虚是李明睿的表字,二人同出江西,也算有同乡之谊,当年李明睿得以復出,全赖李邦华和吕大器联名举荐。所以李明睿以学生自居。
李明睿屏退左右,他喉咙滚动最终还是开口道:
“学生斗胆,欲请总宪联名上疏,劝圣驾南迁。”
李邦华闻言,手中茶盏微微一顿。
“太虚慎言,南迁之事岂可轻议?”
李明睿不退反进道:
“总宪明鑑,如今潼关失守,西安已陷,贼旦夕可至居庸关,若今上不早做决断,恐...”
李邦华摇了摇头嘆息道:
“难啊~今上性烈,岂会弃宗庙社稷而南狩?”
李明睿急忙道:
“正因社稷之重,昔年司马睿南渡,犹保百年国祚,若京师有失......”
李邦华沉吟道:
“太虚所言,老夫自然知晓,但恐重演景泰旧事。”
李明睿闻言,思虑片刻才开口道:
“总宪所虑及是,不若退而求其次...”
他趋步至李邦华身边,贴近李邦华耳畔道:
“请太子南下监国,一来可安江南人心,二来若京师有变,太子在南京便可即刻即位,不至天下无主。”
李邦华指节轻叩案几,沉默良久,终是摇头道:
“太子年方十四...主少国疑,权柄易移。纵太子南下,恐成汉献困於曹氏,江南诸臣,岂尽忠纯?”
李明睿听完后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隨后轻笑道:
“总宪,或许...你我都看走了眼”
隨后他將自己与朱慈烺在潜邸密谈的告诉李邦华。
说完后又开口道:
“太子虽年少,然我观太子督办防疫,决断之明,竟不似冲龄,颇有世庙少时之风。”
李邦华眉头微皱道:
“太虚此言有些过誉了吧?”
他沉吟片刻又开口道: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时间,老夫要见一见太子,倘若真如太虚所言,那南迁之事,倒要重新计较了。”
李邦华刚刚说完,李明睿的家丁跌跌撞撞闯了进来。
“老爷,不好了,民乱了...有百姓撞死在鸣怨鼓前,民情汹汹,府衙已经被围了”
李邦华李明睿脸色大变,府外喧譁声也越来越大。
……
潜邸。
朱慈烺在书房练字,丘致中在旁磨墨,他听著外面的喧囂声,在纸上写下。
“民为邦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