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焦勖(2/2)
待几人离去,朱慈烺目光转向唐朝臣:
“唐把总,新兵操练如何?”
唐朝臣抱拳道:
“回殿下,自殿下吩咐,卑职不敢懈怠,三百新编兵士日夜操练,已初见成效。”
朱慈烺点了点头又改口问道:
“勇卫营老卒精火器吗?”
唐朝臣面露难色,抱拳道:
“勇卫营老卒都是九边精锐,火器自是操练纯熟,只是...”
他迟疑片刻,咬牙道:
“兵仗局发下来的鸟銃十支銃总有三四支会炸膛,兄弟们寧可用三眼銃,虽说射程近些,好歹发完銃子还能当钝器使。”
朱慈烺沉吟片刻问道:
“鸟銃为何会炸膛?是铁料不佳,还是銃管太薄?”
唐朝臣苦笑一声:
“殿下明鑑,兵仗局所造鸟銃,由於工匠偷工减料,銃璧厚薄不均,装药稍多便会炸裂。”
他顿了顿又道:
“且銃管內部粗糙,銃子塞进去,射程近不说,还常卡膛,兄弟们寧可带弓箭,也不愿意用这些。”
朱慈烺眉头紧锁,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他对后世步枪发展史不了解,对这个时代的火器的构造也只是停留在传教士朝贡给崇禎的那几支西洋火銃而已。
不过他隱约记得明末京城有几位精通火器的专家,突然,一个名字在他脑中闪过...焦勖。
此人曾与西洋传教士合作编译《火器挈要》,对火器製造颇有研究,若能寻得到他,对朱慈烺以后的帮助会非常大。
朱慈烺抬眼看向唐朝臣,沉声问道:
“唐把总,你可曾听闻一个叫焦勖的人?”
唐朝臣一愣,思索片刻摇头道:
“回殿下,卑职未曾听闻。”
朱慈烺略感失望,但转念一想,焦勖此时未必已成名。
就是不知道如今《火器挈要》成书没有,如果贸然插手,恐怕这本集火器大成的书就此消失在歷史长河中了。
但朱慈烺已经没有太多时间了,如今李自成恐怕已经在西安筹备称帝事宜了,关外建奴也是虎视眈眈,他实在等不得了。
他转身对丘致中道:
“丘伴伴,你明日去顺天府打听焦勖此人,若民间寻不到,便去兵仗局问问。”
丘致中躬身应是,朱慈烺揉了揉眉心,挥手道:
“今日便议到这里,你们且退下吧。”
唐朝臣与丘致中同时行礼:
“卑职、奴婢告退。”
待二人退下后,朱慈烺独自沉思,他知道明末的火器技术並非落后西方,而是受制於腐败的军工体系和粗劣的製造工艺。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焦勖、火器、西洋銃、锻造工艺。
他现在寻找焦勖並非马上要製造火器,毕竟如今要製造精良的火器时间上也不够,眼下京城危如累卵,即便造出来了也难挽狂澜。
更重要的是若被崇禎察觉东宫私铸兵器,恐怕自己將会被软禁,到时候一切谋划都將付诸东流。
焦勖这等人才绝对不能留给流寇或建虏,当务之急是借防疫之名將他送出京城。
“小爷,该歇息了。”
丘致中不知何时又返了回来,朱慈烺望向窗外渐沉的夜色,轻嘆一声: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