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隐患(1/2)
第60章 隐患
当被罗莎问到这个问题时,吴轼也想不到怎么解释,只能说是种感觉。
跑圈数多的赛道他会温和些,以此保证能够跑完;跑圈速少时他会用得更狠,以此拿出极其逆天且亮眼的成绩。
而这里面的度,说到底是绝对车感带来的精准反馈,让他能够自主计算出耗量。
维斯塔潘在赛前练习时还需要借助仪器来测算胎耗,以此估计正赛时如何驱动赛车。
吴轼就完全不用参考这些了,他估计等到未来开f1时,tr里技师报给他轮胎损耗情况和是否过热,他会直接让对方保持安静,他需要集中注意力自己计算胎耗。
一想到这事,他就觉得画面有些美妙。
不过在2011年的赛事中,他也发现了一个正在被逐渐放大的问题,这个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到他职业生涯的发展。
那就是绝对车感。
或许是因为感知的零部件越来越多,以至于他现在隐隐感觉有些脑胀,对车上更换的新零件感知速度明显下降。
这似乎表明,他能够覆盖感知的车辆、零部件是有限的。
那么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很简单了,大概率是脑子不够用了。
因此,学会忘记,是吴轼在2012年的主要目标。
而在这时,他又得知个不好的事情。
“什么,你说我今年跑不了kf2?”吴轼直接对领队质疑道。
kf2相较于kf3虽然只是提高了些转速,水冷箱中水量更少外,差别并不大。
但仅仅是这些改变,也意味着圈速将平均提高一到两秒,对动力要求高的赛道甚至会有三秒的提升。
“是的,kf2要求至少15岁。”领队也很无奈。
吴轼今年才14岁,还要到年底才满周岁,按照欧罗巴这边的说法,这小家伙才13岁多。
“不,max能跑,我也要跑!”吴轼只能开始耍赖,这是小孩子的特权。
领队叹了口气,看向还在维斯塔潘一起鼓捣卡丁车的乔斯,说道:“你应该寻求一些特殊对待,请求放宽你的参赛年龄,就像是去年参加wsk赛事时一样。”
吴轼没有犹豫,跑过去找到乔斯说道:“叔叔,我想要和max一样在今年跑kf2。”
“当然,这也是我最近在烦恼的事情,我会想办法去问问。”乔斯说道。
双方的技术、资源互换合同已经签订,他自然要想办法帮助吴轼。
除了合同的要求外,他也确实想让max一直和这个天赋堪称变态的小孩跑下去。
因为吴轼给了他和max很大帮助。
这不是源于车技差距,而是共享的那些关键数据。
比如说弯道的入弯参照物在哪,刹车力度多少,开油门的开度多少,什么时候开?这些问题没人指导就只能自己摸索。
而其中最重要的在于,吴轼能够给出赛车不同跑法的大致损耗,这使得max可以据此选择跑法。
如果想要直接获取这些数据,max需要日复一日在赛道上跑,且不停更换部件以此量测损耗。
这工程量大不说,效率还低的发指。
正式的比赛还需要等上一段时间,吴轼又跟玛蒂娜阿姨沟通了此事后,唯一能做的就是的等待了。
“吴轼,先来调校赛车吧。”罗莎喊道。
“来了。”
因为转速的差距,所以卡丁车的前束、外倾角/主销后倾角等等都需要对应的调节。
kf2采用了更软些的轮胎,意味着跑法也需要轻微改变。
测试的工程量并不小,除了初始设定,还要针对不同赛道进行更改优化,在比赛前,练习、调车和修车就是车手永恒的工作。
每次更换零件时,他都会测试完全感知的速度,相较于2010年的时候,他慢了相当多。
毕竟在2010、2011这两年,他至少耗费了数百万欧元在更换零部件上,这其中覆盖感知的零部件数量太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