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赛前策略(1/2)
第75章 赛前策略
下午时,赛道路面更为滚烫,风也大了许多。
“这是正赛时候的数据。”
比赛开始前,吴轼和车组人员在会议室里探讨比赛策略,工程师将笔记本推到他的面前,上面是下午比赛时的空气、地面温度曲线,风速、风向变化图,以及不同载油情况下车辆的各种参数。
如此磅礴复杂的数据,并不是要让车手记住,而是让车手对于比赛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
等到比赛正式开始时,工程师会实时在tr中提醒车手情况。
“了解。”吴轼主要看了发车节点的大致情况,后续的数据他不可能记住太多细节。
“虽然之前在排位赛中我们发生了些不愉快,但吴轼,我还是需要告诉你,在比赛中,车组给你的反馈,是需要你去遵守的。”工程师说道。
希德看向吴轼,不知道这家伙会怎么回答。
“嗯,排位赛的时候也确实是太激动了,我们现在商讨几套方案,以此来作为下午比赛的策略基础吧。”
目前吴轼有三套轮胎,一套跑了三圈排位,一套跑了一圈排位,一套周五练习赛时的旧胎,仅仅跑了五圈。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如果按照你排位的跑法,轮胎无法支撑三场比赛。”工程师强调。
吴轼点头,这就是这个比赛考验策略的地方。
总共三场正赛,每场都是三十分钟加一圈,三套轮胎要怎么分配?
面对后方车手的进攻是赌轮胎可以支撑跑完比赛而费力保证位置,还是说保胎完成比赛?
“你有三个杆位,这是你的优势,也是你的劣势。”工程师继续说道。
作为头排车手,吴轼的策略选择非常被动,不管他选什么胎跑第一场比赛,后方的车手都会针对性的采用“田忌赛马”方式来用烂胎冲掉他的好胎——这个前提是建立在三场比赛的第二名都是不同的人。
而根据排位赛的成绩来看,在赛百灵的三场比赛的第二名恰恰是三个不同的的人。
第一场比赛的二位发车车手是安东尼奥·福科。
第二场比赛的二位发车车手是尼古拉斯·拉蒂菲。
第三场比赛的二位发车车手是马克斯·维斯塔潘。
“我认为第一场比赛就用最烂的胎。”吴轼开口。
“为什么?”工程师需要知道理由,以便理解车手的意图。
“首先,这三人里面,max是攻击性最强的,他必然会进攻我,所以他大概率会留着新胎跑第三场比赛,他为了争夺胜利,会拼尽一切,我们俩互相搏斗,很可能导致轮胎的磨损变得不可控,新胎放在这里,我更放心。”
随着比赛级别的提高,吴轼是能够清楚感受到,对手的水平都是在逐渐增加的。
就从这场比赛的人员来说,都是拿过不少冠军,都是从小跑赛车的,他们的经验已经相当丰富,技术也不再青涩,每个人都有自己跑车的心得。
但又因为比赛级别没有提到最高,所以赛车的上限还不算高,这就导致大伙们比赛时,技术带来的修正会受限于赛车的极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